國立高雄大學統計學研究所
最新消息 本所簡介 師資介紹 開設課程 教師成果 學生表現 學術演講 入學管道 學生園地 心在南方 表格下載 活動集錦 網路資源 關於我們
本站首頁 本校首頁 英文版
:::心在南方  
主題:英式擇偶(七十五)
發表者:黃文璋 Email:huangwj@nuk.edu.tw 日期:2019/4/2 下午 06:01:13

75 傲慢與偏見()

2019313日,聯合報以頭版,刊登一則關於“107年民眾閱讀行為調查的新聞。其中提到為了解國人讀書的習性,於2018年,針對台灣12歲以上民眾抽樣調查。結果顯示,約有40.8%的人,整年一本書(包括電子書)都沒看過;而即使連教科書及漫畫都包含進去,也只有約35%的人,在一年間曾購買紙本或電子書籍,即約有65%的人,整年沒買書。

今日有人將再忙也要讀本書設在手機桌面上,以隨時提醒自己,須撥空看書。由須要提醒,顯見並不真有那麼多人,可做到珍奧斯汀寫的,所有事情中,沒有比閱讀更令人愉悅的。沒有時間,或沒有興趣,都可能是閱讀少的人,常持之理由。畢竟該做的事實在太多,閱讀的重要性,遂逐漸下降,早已不知能排到第幾名了。即使自認是個愛閱讀的人,也常一天天過去,就是抽不出時間看書。導致有些人,看了一部短短幾分鐘的介紹影片,甚至只要看了書的簡介,便覺得已讀完一本書了。事實上,如果真有那麼多熱愛讀書者,前述傲慢與偏見書上的那句有關閱讀的話,也就毫無必要印在英國紙幣上了。由於閱讀人口不夠多,因此珍奧斯汀的書,想當然耳,不會有有太高比例的人看過。於是才會發生她的小說,不過略變個裝,便連出版社也無法識破。

本來電影及電視,就早已搶走不少書在提供娛樂、知識及訊息方面的角色。在人人可上網,且愈來愈便捷的時代,經由電腦或手機等管道,皆可快速且有效地接收資訊。因而類如槍炮問世後,持刀劍的武士,便得靠邊站了,見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1962-)及渡邊謙(Watanabe Ken1959-)聯合主演的末代武士”(The Last Samurai2003)。今日書的處境,可說愈來愈艱辛。人們對文字曾是無比渴慕,遠在沒有紙筆的商朝,即使再困難,也要用刀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那就是甲骨文。如今則書籍早已被不少人打入冷宮,幾乎不碰了,令人不勝唏噓。

另一方面,過去對珍奧斯汀小說的看法,並非都很正面,即使作家同行,也有人不喜歡她的書。以與珍奧斯汀年代較接近,且同為女性,簡愛”(Jane Eyre)的作者夏綠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ë1816-1855)為例。她不但認為傲慢與偏見令人失望(was a disappointment),在一封給朋友的信中,還說你為什麼那麼喜歡珍奧斯汀呢?…‘傲慢與偏見我本來沒看,直到聽你那樣講,我才找一本來。一讀之下,發現什麼呢?不過是對一普普通通的景像,如照相般地精準描述罷了。只會見到精緻的圍欄、過度栽培的花園,其中擺置井然有序的花壇,及盛開的花朵,卻不見明亮生動的景象、空曠的鄉野、新鮮的空氣、蒼翠的青山,及秀麗的溪流”(Why do you like Miss Austen so very much? … I had not seen ‘Pride and Prejudice’ till I read that sentence of yours, and then I got the book. And what did I find? An accurate daguerreotyped portrait of a commonplace face; a carefully fenced, highly cultivated garden, with neat borders and delicate flowers; but no glance of a bright, vivid physiognomy, no open country, no fresh air, no blue hill, no bonny beck)。如同照相,若僅是照得很像,不表就具藝術價值。大作家夏綠蒂勃朗特似乎覺得,傲慢與偏見不過就是些文字的精準堆砌,有骨而無肉,空洞且缺乏內涵,完全不值得一讀。

另外,年代較夏綠蒂勃朗特晚的馬克吐溫(Mark Twain1835-1910),談起珍奧斯汀,還真有夠毒舌。他曾說我常想來評論珍奧斯汀,只是她的書簡直讓我抓狂,讀者必然看得出我的憤怒,一點都瞞不住。我沒有一次不是才一開始翻她的書,就已讀不下去了。每次我只要一讀傲慢與偏見,都恨不得把她從墳墓裡挖出來,抓起她的膝骨,敲打她的頭顱”(I often want to criticize Jane Austen, but her books madden me so that I can’t conceal my frenzy from the reader; and therefore I have to stop every time I begin. Everytime I read ‘Pride and Prejudice’ I want to dig her up and beat her over the skull with her own shin-bone)。看書居然看到想痛毆作者,顯然馬克吐溫對珍奧斯汀,有難以想像的不滿。但鑑於珍奧斯汀的名氣,且談論她的人那麼多,卻又不得不去讀一下。只是每讀一次氣一次。

20世紀以來,對珍奧斯汀小說的評論,就普遍很正面了。英國近代著名的小說家及劇作家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於1948年出版巨匠與傑作”(Great Novelists and Their Novels: Essays on the ten greatest novels of the world and the men and women who wrote them)1954年改寫,並將書名改為世界十大小說家及其代表作”(Ten Novels and Their Authors,台灣有出版中譯本),評論他心目中10部偉大的小說及其作者。10部長篇小說中,英國4部、法國3部、俄國2部,及美國1部,其中除1部外,其餘9部都是19世紀的作品。雖全世界只選10部,但珍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便被毛姆選入10部偉大的小說中。至於曾對珍奧斯汀嗤之以鼻的夏綠蒂勃朗特及馬克吐溫,則皆未有作品被毛姆選中。

19世紀末開始有電影了,起初是黑白的無聲電影,第一部有聲電影,於1927年誕生。至於彩色電影,則於1930年左右,引入市場。1940年推出的黑白片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為第一部根據珍奧斯汀小說改編的電影。已有彩色的,怎會仍有黑白片?能看嗎?像早一年,1939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便是彩色的了,且彩色的效果很好。此高品質的作品,獲包括最佳影片獎等,共10項奧斯卡金像獎。雖已有彩色電影,但那個時代,黑白電影仍相當普遍。可能有些電影,被認為以黑白來呈現更恰當,或就只是仍習慣以黑白拍攝。當然亦有拍片者,以為不須以彩色來吸引人,黑白片才更見真功夫。即使時至今日,雖已幾乎沒有黑白電影了,但如近代的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1993),及大藝術家”(The Artist2011),兩部電影皆出於藝術考量,採黑白呈現。而此二部,也先後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獎。沒有彩色,並無損其藝術水準。

上述1940年的傲慢與偏見一片,由奧斯卡金像獎影后及影帝,葛麗嘉遜(Greer Garson1904-1996,曾於19411945年間,連續5年被提名為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及勞倫斯奧立佛(Laurence Olivier1907-1989),這兩大著名演員聯合主演。電影的推出,尤其又是由大明星擔綱,當然讓更多人知道珍奧斯汀,及了解傲慢與偏見的故事情節了。

之後,珍奧斯汀的小說,多次被改編成電影(或電視劇)。華人導演李安(Ang Lee1954-),也於1995年執導理性與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由艾瑪湯普遜(Emma Thompson1959-)及凱特溫絲蕾(Kate Winslet1975-),分別飾演故事中的那對姐妹,即埃莉諾(Elinor Dashwood)與瑪麗安(Marianne Dashwood)。兩人皆屬演技派演員,曾分別於19922008年,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

理性與感性是李安在好萊塢(Hollywood)的初試啼聲,一鳴驚人後,使他得以施展他在國際影壇的鴻鵠志。此片在幾個影展得獎,在奧斯卡金像獎也大放異彩,獲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艾瑪湯普森)、最佳女配角(凱特溫絲蕾),及最佳改編劇本等,共7項提名,並由才女艾瑪湯普森贏得最佳改編劇本獎。她花了5年的時間才完成劇本,是史上唯一曾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編劇(不論原創或改編)獎的奧斯卡影后。李安這部片子迴響不斷。2004年,研究珍奧斯汀的學者弗萊文(Louise Flavin),稱讚本片是最受歡迎的奧斯汀作品改編電影”(the most popular of the Austen film adaptations)。至少理性與感性的故事,也普及化了。

兩百年過去了,珍奧斯汀的小說,走過幾番寒徹骨,今日就算還有相當負面的評論,應已極稀少了。而且由於一拍再拍的電影,使珍奧斯汀筆下的故事,逐漸廣為人所熟知。即使珍奧斯汀早期寫的,但她生前從未交付出版,直到1871年,才出版的那本書信體小說蘇珊夫人,也被改編成電影蘇珊夫人尋婚計”(Love & Friendship2016)。不過“Love & Friendship”其實是珍奧斯汀在“Lady Susan”之前,也就是年紀更小時,所寫的一本小說之書名。故事中那位丈夫剛過世,年約3536,風韻猶存的寡婦蘇珊夫人(其實應是蘇珊維儂夫人(Lady Susan Vernon)),她不但積極為自己尋找新丈夫,且不忘為她害羞但甜美的16歲女兒擇偶。珍奧斯汀主要的6部小說,講的皆是年輕女孩的擇偶,且都是自主挑選,父母只能一旁觀看,最多敲邊鼓,並無實質影響力。另外,書中若有寡婦出現,也都已古井無波,絕無再想尋婚這回事。這本與她那6部小說相比,算是較離經叛道,還居然是她不到20歲,比6部小說更早完成的作品。

時至近代,珍奧斯汀早已聲名遠播,老少皆知。李白(701-762)行路難三首之三中說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珍奧斯汀在世時勤奮寫作,發表時用的是筆名。她生前無名,應也沒去想身後名的事。她生前很可能不以飲酒為樂,至少她書中的女主角,個個都未崇尚喝酒。但她身後千載名,顯然不會是問題了。她去世後隔年,英國終於有人知道,有個叫珍奧斯汀的女子能寫書,且不只寫1本,已出版的,便有6本之多。她在世時,10英鎊對她似乎遙不可及,得讓她等候7年,才挪得出來。她去世後兩百年,英國幾乎無人不知道她。而她的人像,出現在每張10英鎊紙幣上,10英鎊與她真是密不可分。

   暫無回應
 回本區首頁 
  回應總數0  
 
 
  下一頁  
  
 
我要回應
姓 名: 回應前,請先註冊登入
E-mail:
內 容:
驗證碼:  (080J
 
 
:::
 
*

地  址:811高雄市楠梓區高雄大學路700號
電  話:07-5919362 傳真:07-5919360 e-mail: stat@nuk.edu.tw
更新日期:2024/4/11 上午 09:16:10

2003/10/20起第 9011159 位訪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