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高雄大學統計學研究所
最新消息 本所簡介 師資介紹 開設課程 教師成果 學生表現 學術演講 入學管道 學生園地 心在南方 表格下載 活動集錦 網路資源 關於我們
本站首頁 本校首頁 英文版
:::心在南方  
主題:英式擇偶(一百三十一)
發表者:黃文璋 Email:huangwj@nuk.edu.tw 日期:2019/12/5 下午 02:20:42

131 咆哮山莊()

由於羅馬帝國崇尚希臘語文,因而希臘、羅馬一路統治下來,有很長一段時期,希臘語文成為“世界”通行語文。當然此處所指的世界,並沒太大,就僅是地中海周遭的地區。我們知道,托勒密王朝的歷任君主,雖擁有埃及法老的稱號,卻皆為馬其頓希臘人的後裔。因而一直習於使用希臘的語言及文字。既然君主如此,因而宮廷裡,舉目所見,儘是希臘文,舉耳所聞,儘是希臘語。還不只語文,整個宮廷的風格,均深受希臘文化之影響。由於是希臘人來統治埃及,基於懷柔政策,再加上實際的需要,官方文件仍免不了採希臘文與埃及文並存。只是王室成員,幾乎都對學習埃及語文毫無興趣。倒是克麗奧佩托拉七世(即埃及艷后),為托勒密王室成員裡,極少數懂埃及語文的一位。

西元前30年,托勒密王朝被屋大維併吞,埃及遂成為羅馬帝國轄下的一個行省。幾百年來的希臘勢力,至此徹底結束,而地中海自此全成為羅馬人的天下了。埃及的金字塔(pyramid)、神廟,及特殊的神祇,均讓羅馬人大開眼界,遂掀起一陣埃及熱。有些羅馬人,將住家裝飾成埃及風格、墳墓建成金字塔,並在其上刻些偽造的象形字,使看起來更富埃及風味。但就這樣而已,他們既不想學,也未刻意想保留埃及語文。除古物外,羅馬人更在意的是,肥沃的尼羅河(Nile),能生產大量穀物,使埃及有如羅馬的一座糧倉。另外,埃及不但盛產黃金,且擁有大量的礦產資源。即羅馬人只想從埃及掠取,並無興趣保留埃及的文明。又從羅馬人的觀點,他們打敗的是希臘人,因而若需並存,乃是拉丁語文及希臘語文。

於是到了1世紀,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亦稱聖書體(Hieroglyph),為古埃及的正式書寫體系,其手寫體則稱為僧侶體(hieratic)),便不再通行了。基督教的興起,一神論的主張,更迫使埃及人不再興建(羅馬人視為)“異教”的神廟。原本建神廟時,會在牆壁及梁柱等處,刻象形文字。如今這需求沒有了,於是象形文字漸趨式微,而無數神廟上的象形銘刻,遂逐漸形同廢文,只能當成藝術品了。現存最後一個標示有日期的神廟上之象形銘文,時間是398824日。此後便不再有了,因象形文字,刻或寫給誰看呢?約到5世紀後,古埃及所留下大量又重要的文件,便再也無人看得懂了。誰能破解,讓那些只能被視為藝術品的象形銘文,成為有意義的文字呢?

必須一提的是,羅馬帝國有多位皇帝曾走訪埃及,雖對埃及文字興趣缺缺,卻都對埃及古物極為著迷。金字塔實在太大了,難以移走。方尖碑(Obelisk)及獅身人面像(sphinx)等各式雕像,就有不少被運回羅馬,以便隨時觀賞。方尖碑通常以一整塊(或分成兩三段)花崗岩雕成,外形呈尖頂方柱狀,由下而上逐漸縮小。頂端形似金字塔尖,外表鍍金。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光。羅馬人熱愛方尖碑,除了因它外形雄美外,也因這是帝國權威強而有力的象徵。方尖碑的尺寸巨大,而又相當脆弱。由埃及神廟搬取一方尖碑,穿越沙漠後,抬上“方尖碑船”(obelisk ship,一種駁船組),經由尼羅河,運至亞歷山大港,接著穿越地中海,抵達目的地後,再重新豎立,沿途且須儘量避免損壞。對一即使是6公尺高的“小”方尖碑,整個過運送程,都為一極艱鉅的工作。中途碼頭垮掉,或船翻掉等,時有所聞。

現存最古老的方尖碑,乃古埃及中王國,第十二王朝的辛努塞爾特一世(Senusret I,生卒年不詳,約西元前1971-1926年在位)所建。其高約21公尺,重約120公噸,豎立在開羅東北郊的古城赫里奧波里斯(Heliopolis)的太陽神廟(Temple of Ra-Atum)之遺址前,那是它一直以來的位置。這麼巨大的方尖碑,埃及人在距今約4千年前,就能製造了,實在很了不起。亞斯文(Aswan),這座位於尼羅河東岸,埃及南部著名的古城,便盛產製造方尖碑所需的優質花崗岩。在亞斯文一個已成旅遊景點的古埃及採石場(stone quarries)遺址中,有一舉世聞名“未完成的方尖碑”(Unfinished Obelisk)。此方尖碑,若能順利製成,其高度超過世界現存任何一座。它高約42公尺(約有14層樓高),估計重約1,090公噸。因在即將完成之際,出現裂縫,遂被追求完美的埃及人放棄了,並一直讓它躺在原地。該方尖碑露出的3個側面,已與整塊岩石分離,且已打磨相當平整。但有一面,至今仍然附著在基岩上。

古代工具有限,如何將所要的方尖碑那塊巨石,與整塊岩石分離呢?古埃及人利用木頭遇水膨脹的物理現象,在所要方尖碑石塊的邊緣,打許多洞,然後插入木頭,再泡水使其膨脹、裂開,如此要取的石塊就被分離了。最後刻上法老王想要傳達的內容,方尖碑才算完成。所以,方尖碑上會刻有很多象形文字。

這塊“未完成的方尖碑”,製作於古埃及的新王國(New Kingdom,約西元前1550-1069)時期,第十八王朝(Eighteenth Dynasty)之法老哈特謝普蘇特(Hatshepsut,約西元前1508-1458年,約西元前1479-1458年在位)統治時期。她是古埃及第二位可考的女法老。此“未完成的方尖碑”,躺在採石場中已約35百年,不發一語地讓後世了解,鬼斧神工的方尖碑,究竟是如何產生。

由於羅馬帝國東西相距極遠,對東側而言,位於相當西側的羅馬,幾乎遠在天邊,遙不可及,因此羅馬並不那麼適合當龐大帝國的首都。在狄奧多西一世(Theodosius I347-395379-395年在位)將帝國分由兩個兒子繼承後,西羅馬帝國定都在梅蒂奧拉努(Mediolanum,即今日的米蘭(Milan),義大利西北部的大城),而非羅馬。顯然有一段時期,羅馬並不受羅馬帝國君主之青睞。君士坦丁大帝,決定為帝國尋找一新首都。位於羅馬帝國差不多中央,有近千年的歷史,可控制黑海與地中海間的貿易路線,又三面環水,易守難攻的拜占庭(Byzantine),被他看上了。324年開始,他在那裡建立新都,並於330年完成。

說起拜占庭,有一神奇的傳說。西元前667年,來自希臘雅典附近的拜占斯(Byzas),神諭指示他到“遮眼物的對面”(the land opposite the city of the blind)建城。他向東北揚帆,橫渡愛琴海(Aegean Sea),來到歐亞交界處的博斯普魯斯海峽(Bosphorus Strait,又稱伊斯坦堡海峽)時,看到亞洲那邊岸上的迦克墩(Chalcedon),他認為此即遮眼物。於是在其海峽對岸的那片高地上建城,並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為拜占庭(Byzantine)。神諭還是得靠人來解讀。

雖君士坦丁大帝將新都命名為新羅馬(New Rome),但當時人們總稱之為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以向建城者致敬。此後1千多年,君士坦丁堡均為東羅馬帝國的首都。由於以拜占庭為首都,因此後世不少學者,習以拜占庭帝國(Byzantine Empire)稱東羅馬帝國。而君士坦丁大帝,則被認為是拜占庭帝國的創立者。羅馬帝國強大時,領土曾跨歐亞非3洲,包括歐洲東南部、亞洲西部,及非洲北部的大片地區。戴克里先就是將羅馬帝國,分成拜占庭及羅馬兩部分。在帝國東部,即使受過教育者,能使用希臘及拉丁雙語者,後來也逐漸減少。到了7世紀,已幾乎無人使用拉丁文了。而東羅馬帝國,也就徹底被視為希臘帝國了。

附帶一提,關於東羅馬帝國的起始年,史學界至今並無定論。不少人認為,自330年君士坦丁堡建成,羅馬帝國政治中心東移,這可視為東羅馬帝國成立的標誌。但亦有人以為,284年,戴克里先即位,首度將羅馬帝國分為東西兩部治理,可視為東羅馬帝國的起始年。另外,尚有一些其他的觀點。事實上,首都在拜占庭的帝國,並不自稱東羅馬帝國,就是羅馬帝國。

君士坦丁堡迅速成為國際超級大城,即使到了12世紀,那時東羅馬帝國,已如強弩之末了,但西歐仍沒有任何城市可與它相匹比。12世紀西歐最大的城市,不外羅馬或威尼斯(Venice),兩城人口均約5萬左右。但君士坦丁堡則有將近40萬人住城內,另有60萬人以上住大都會地區。

為了建造新城的賽馬場,君士坦丁大帝下令從埃及的卡奈克(Karnak)的神廟(亦稱阿蒙神廟(Temple of Amun),因是獻給太陽神阿蒙(Amun)),遷移兩座方尖碑。卡奈克壯觀無比的神廟群,位於尼羅河東岸的古城路克索(Luxor,古稱底比斯(Thebes))東北4公里處。約始建於前述辛努塞爾特一世之統治時期。之後斷斷續續擴充,持續到托勒密王朝,也就是西元前305-30年間,前後興建了超過15百年之久。兩座方尖碑,則始建於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圖特摩斯三世(Thutmose III,約西元前1481-1425年,約西元前1479-1425年在位,他從2歲起即位,在位的前22年,與繼母及姑姑哈特謝普蘇特共同執政,並由姑姑擔任法老,就是前述第二位可考的女法老)。物換星移,直到他的孫子圖特摩斯四世(Thutmose IV,約西元前1401-1391年在位)統治時,方才大功告成,並豎立在卡納克神廟東側。

兩座方尖碑,原本打算經由亞歷山大港,運至君士坦丁堡,再重新豎立。在不能損壞下,這自然為一極艱鉅的工作。結果直到337年,君士坦丁大帝過世後,方尖碑才運抵亞歷山大港。他兒子君士坦提烏斯二世(Flavius Iulius Constantius317-361337-361年在位)接位20年後,357年,他首度也是唯一的一次訪問羅馬後,有新的想法,決定將其中一座送到羅馬。之後因戰亂,這座方尖碑曾遭到廢棄,且被泥漿所掩埋。終於在1587年被挖出來,經修復後,1588年換個地方重新豎立,成為羅馬最後一座豎起的古埃及方尖碑。

今日這座拉特蘭方尖碑(Lateran Obelisk),昂然立於羅馬聖約翰拉特蘭大主教座堂(Archbasilica of St. John Lateran),與聖喬瓦尼阿多洛拉塔醫院(San Giovanni Addolorata Hospital)對面的廣場上,是世界上現存最高,以及羅馬最古老的埃及方尖碑。它原本重413公噸,由於曾坍塌,現重約300公噸,高約32公尺。

另一座要運到君士坦丁堡的方尖碑呢?由於羅馬帝國那時動亂不安,而運費又高得驚人,運送方尖碑這種奢華之舉,便耽擱下來。這座方尖碑在亞歷山大港的沙灘上,一躺便是幾十年,每日凝視浪花拍岸,聆聽濤聲驚天。那麼巨大,不但不必擔心遭竊,且還吸引一群信徒。他們就睡在這座方尖碑的尖端,當時它吸收天地精華,已長達17百餘年。尤其尖端,更是精華盈滿。那些躺在上面者,說不定以為能獲得若干神祕的力量。

直到狄奧多西一世登基11年後,390年,終於將此方尖碑運抵君士坦丁堡的賽馬場。沿途應歷經波折,原本有30公尺長,抵達時底部那段已失蹤,只餘18.54公尺。然後又花了超過1個月的時間,才找出方法,將該巨石吊起,放在預定的基座上,連基座共有25.6公尺高。基座以兩面銘文,一面是拉丁文,一面是希臘文,記載整個運送過程。這座狄奧多西方尖碑(Obelisk of Theodosius),自抵達君士坦丁堡起,便從未遷移過。歷經天災人禍,16百多年來,仍在原地屹立不搖。

除金字塔外,方尖碑可說是埃及古文明中,最具特色的建築。看上它的,當然不會只有羅馬人。直到19世紀,仍從埃及運出3座,倫敦、巴黎及紐約各1座。全世界現存源自古埃及的方尖碑,共有30座。埃及自己僅保存8座,其餘22座,分散在幾個國家。其中義大利最多,擁有12座。其餘英國4座,梵蒂岡、美國、法國、以色列、土耳其,及波蘭各1座。土耳其那座,就是前述狄奧多西方尖碑。今日各國的古物,均已不輕易允許出境。但直到19世紀,雖方尖碑的運送及處理乃高難度,但想擁有的國家,最希望的,還是源自埃及。

   暫無回應
 回本區首頁 
  回應總數0  
 
 
  下一頁  
  
 
我要回應
姓 名: 回應前,請先註冊登入
E-mail:
內 容:
驗證碼:  (60QJ
 
 
:::
 
*

地  址:811高雄市楠梓區高雄大學路700號
電  話:07-5919362 傳真:07-5919360 e-mail: stat@nuk.edu.tw
更新日期:2024/3/28 下午 01:15:41

2003/10/20起第 8906795 位訪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