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高雄大學統計學研究所
最新消息 本所簡介 師資介紹 開設課程 教師成果 學生表現 學術演講 入學管道 學生園地 心在南方 表格下載 活動集錦 網路資源 關於我們
本站首頁 本校首頁 英文版
:::心在南方  
主題:英式擇偶(一百九十三)
發表者:黃文璋 Email:huangwj@nuk.edu.tw 日期:2020/10/10 上午 11:36:58

193 咆哮山莊(六十五)

在此,我們將對英國與“黑奴”的關係,再做些補充。自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後,歐洲與非洲的貿易,便開始興盛,而其中奴隸應屬最大宗的交易商品。奴隸從非洲西岸出發,以船運直接送至美洲的棉花、蔗糖或菸草農園。其實不僅西非,北非及東非亦有奴隸交易,但那是阿拉伯人的地盤。情況後來有了變化,1807325日,英國國會通過“廢除奴隸販賣法案”(Slave Trade Act 1807),自此奴隸交易在英國便為非法。1833823日,英國國會更通過“廢奴法案”(Slavery Abolition Act 1833),自此在大英帝國全境(包括眾多的海外殖民地,及在世界各地的政府機構,如領事館),禁絕奴隸制度。183481日,大英帝國下的所有奴隸全部解放。作為緩衝,畢竟事緩則圓,奴隸雖被解放,但仍要為前主人工作至1838年。有些海外殖民地,原本擁有奴隸的農莊莊主,則獲得英國政府的金錢補償。

英國不但自己廢奴,也鼓吹其他國家廢奴。在19世紀初,英國有如海上警察,派遣軍艦在東非、西非,及大西洋巡邏,攔截奴隸船,並扣押船上的貨品,以為處罰。

當時歐洲人頗以他們的文明自豪,認為既活躍又極精彩。反觀中國、埃及、印度、兩河流域,及波斯等地,雖曾擁有輝煌的古文明,但到了19世紀,皆已沒落,國家衰落至不堪一擊,歐洲人完全不放在眼裡。對於非洲,歐洲人除了北非一帶,自很久遠以前,便已接觸,其餘大部分的地區,到15世紀海權時代後,才開始接觸。逐漸了解後,歐洲人覺得廣大的非洲,乃難以想像的落後。他們一般認為,主因是非洲人存在基因上的智力缺陷。神學家更指出,雖依“聖經”“創世紀”所記,世上所有人皆為上帝所創,但有一族的地位被貶低了。

在“創世紀”的第9章第18-27節,“出方舟挪亞的兒子就是閃(Shem)、含(Ham)、雅弗(Japheth)。含是迦南(Canaan)的父親。這是挪亞的三個兒子,他們的後裔分散在全地。挪亞作起農夫來,栽了一個葡萄園。他喝了園中的酒便醉了,在帳棚裡赤著身子。迦南的父親含,看見他父親赤身,就到外邊告訴他兩個弟兄。於是閃和雅弗,拿件衣服搭在肩上,倒退著進去,給他父親蓋上,他們背著臉就看不見父親的赤身。挪亞醒了酒,知道小兒子(youngest son)向他所做的事,就說‘迦南當受咒詛,必給他弟兄作奴僕的奴僕(Cursed be Canaan! The lowest of slaves will he be to his brothers)。’又說,‘耶和華閃的神是應當稱頌的,願迦南作閃的奴僕。願神使雅弗擴張,使他住在閃的帳棚裡,又願迦南作他的奴僕。’”

依上述經文提到挪亞兒子的順序閃、含,及雅弗,含應是老二,那為什麼說他是小兒子?有人解釋,在希伯來原文裡,“兒子”一詞,含意甚廣,有時指孫子,有時泛指後裔。此處所指為孫子,因而挪亞所詛咒的對象,乃含的兒子迦南。根據猶太人的傳說,是迦南先見了他祖父挪亞赤身露體,告訴他父親含,因此迦南受到詛咒。經文的意思為,挪亞赤身露體為一羞恥之事,看到了要盡量替他遮掩,而不可去渲染(即告訴父親含,含又去告訴其兄弟閃及雅弗),故迦南被挪亞詛咒,得做他父親兄弟閃及雅弗的奴僕。這聽起來有點匪夷所思,但酒醉為什麼便赤身,且到底覺得小兒子向他做了什麼事?有些神學家還有更多超越“聖經”文字敘述以外的解釋。反正既然是“聖經”,便無法以常理去度量。這些此處不擬探討。

依據“聖經”,大洪水後,世上只剩挪亞一家,所以今日所有世人,應皆為他們一家的後代。如傳說中,希伯來人及阿拉伯人為閃的後代,至於含則為非洲人與亞述人(生活在兩河流域北部之一民族)之祖先。雅弗則被認為是歐洲及東亞人民的祖先。挪亞詛咒含的後裔,要世世代代為奴來贖罪。非洲人的黑皮膚,非常獨特,那時歐洲有些人以為,那就是犯罪的烙印。正如“相由心生”,外表顯出黑色,乃內心黑暗所致。因而黑皮膚,就是非洲人抹不掉的祖先犯罪之明證。歐洲人將自己的白皮膚,連結到聖潔、美德及榮耀,而將深色皮膚,聯想到邪惡的化身。邪惡的人,讓他們當奴隸,已算很寬厚了。大洪水及挪亞方舟,原本是猶太人的傳說,傳入基督教及伊斯蘭教的神學理論,這兩大宗教有心的信徒,因而都臉不紅氣不喘地,以此為依據,捍衛其神授的蓄奴之權。

我們說過“聖經”內容無所不包,即使相互矛盾的說法,也一點都不缺乏。有“需要”者,極易找到所需經文。例如,曾有位要求嚴格的大學教授,上課鈴響3分鐘後,便不准學生進教室。某回一位遲到的學生試圖敲門進去,未獲同意後,遂反問這位基督徒教授,“老師,‘聖經’裡不是說,‘叩門的,就給他開門’嗎?我已扣門了,為何門仍未開?”

事實上,學生所引,乃出自“馬太福音”的第7章第7-8節為,“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其中“祈求”,乃指普通的禱告;“尋找”,乃指專一的求問;至於“叩門”,則指進一步迫切的要求。第7節為上帝對人的應許,第8節則為原則。一方面這兩節經文都是耶穌講的,這是耶穌的許諾,並未說適用於一般人;另一方面,即使對耶穌,也是要經祈求、尋求,及扣門,循序漸進,才會為他開門。而不是凡扣門者,耶穌就會為他開門。連耶穌都已是如此了,一般的教師,當然更不須有學生敲門,就一定得為他開門了。

對非洲人天生品種有缺陷,此觀念也非人人認同。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向來歌頌自然的美好,及人類崇高的心靈。他曾提出“樸素生活,高尚思考”(plain living and high thinking)之概念,這句話後來成為牛津大學基布爾學院(Keble College)的座右銘(motto)。在他那首198行的抒情詩“坎伯蘭的老乞丐”(The Old Cumberland BeggarCumberland為英格蘭西北部之一地區)中,有句“我們都有著同一顆人心”(We have all of us one human heart)。這句話頗為浪漫主義運動,及福音主義運動之追隨者認同。

浪漫主義者認為包括黑人在內的所有世人,都同樣擁有喜怒哀樂的感受,所以黑人也該享有如同白人,與生俱來之普世人權。白種人該以同理心對待他們,協助他們。福音主義者則認為,黑人只要皈依基督教,就能受到祝福。由於隔閡,早先有關非洲人的報導,大多是負面,甚至極聳動地醜化。接觸多了後,陸續有人感受到,黑人不乏正直、有禮、善良,且樂意助人者。而即使袒胸露背、未信基督教,也絕非野獸。還有人對非洲人懷著好感,形容他們的體型為力與美之結合,身形輪廓為上帝之傑作。

英國人認為,蓄奴制及奴隸交易,不但深深阻礙非洲之發展,又因對奴隸市場之爭奪,導致非洲戰火不斷。法國人對奴隸制之正義感,比不上英國,但仍比伊比利半島上的西班牙與葡萄牙好很多。這兩個天主教國家,根本就以為奴隸制沒有不好。此二國一直允許奴隸制與販奴,直到19世紀末。至於伊斯蘭教國家,完全不覺蓄奴及販奴有何不對。阿拉伯及非洲的奴隸主,振振有辭地說,這不過是一市場有需求,就會產生的行業。況且這個行業由來久矣,為了延續,必要時就得為它一戰。英國以正義使者之居,動員海軍與奴隸貿易為敵,當然惹惱不少人口販子。

   暫無回應
 回本區首頁 
  回應總數0  
 
 
  下一頁  
  
 
我要回應
姓 名: 回應前,請先註冊登入
E-mail:
內 容:
驗證碼:  (I0PN
 
 
:::
 
*

地  址:811高雄市楠梓區高雄大學路700號
電  話:07-5919362 傳真:07-5919360 e-mail: stat@nuk.edu.tw
更新日期:2024/3/28 下午 01:15:41

2003/10/20起第 8906948 位訪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