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高雄大學統計學研究所
最新消息 本所簡介 師資介紹 開設課程 教師成果 學生表現 學術演講 入學管道 學生園地 心在南方 表格下載 活動集錦 網路資源 關於我們
本站首頁 本校首頁 英文版
:::心在南方  
主題:英式擇偶(一百九十四)
發表者:黃文璋 Email:huangwj@nuk.edu.tw 日期:2020/10/15 下午 01:36:33

194 咆哮山莊(六十六)

直到19世紀初,奴隸貿易的主要航道為大西洋。以1800年為例,美洲的34百萬個奴隸,幾乎皆來自東非及西非。他們遠離家園,辛勤地投入棉花、蔗糖及菸草之栽種與採收。非洲奴隸除供應美洲外,主要銷往歐洲。1820年後,美國南方各州的棉花栽種,快速擴張,因而對非洲奴隸的需求量大增,在1840年的中期後,每年奴隸的進口,已達10萬人。相較於英國本土及其殖民地的奴隸交易,分別於18071833年,就已被宣布為非法,美國對人權之尊重,是很落後的。1861年,南北戰爭爆發後,北方聯邦封鎖南方的海運出口,棉花無法外銷。歐洲棉花的不足,遂由埃及補上。因而埃及每年需要3萬多名非洲奴隸,來支援棉花的生產。雖同屬非洲,埃及當時的經濟條件,遠優於非洲大部分的其他地區。

雖然有英國充當海上警察,攔阻奴隸船,後來葡萄牙也簽署了禁止販奴的條約,但在1846-1850年間,仍有約5萬名奴隸,從葡萄牙的兩個殖民地,安哥拉(Angola,位於非洲西南,直到1975年才獨立,結束了葡萄牙5百年來的殖民統治),及莫三比克(Mozambique,位於非洲東部,直到1975年才獨立,結束了葡萄牙470年來的殖民統治),走私到南美巴西的咖啡園做工。不過這應是大西洋航道的奴隸貿易,最後一批受害者。至於阿拉伯人在非洲的奴隸貿易,規模只會更大。甚至在有些地區,直到20世紀初,仍存在阿拉伯人主導的奴隸貿易。並且阿拉伯人所控制的奴隸交易,奴隸所受的折磨,絕對不遜於歐洲人主導的大西洋線。

極力制止非洲奴隸制的英國人,也有他們的盤算。英國是有不少悲天憫人的善心人士,堅信奴隸制不人道,這些人會遊說英國政府,出面干涉在非洲的奴隸交易。畢竟那時大英帝國為日不落國,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殖民地,對很多議題,都可以有發言權。另外,英國也不乏有智之士,看出奴隸制阻礙非洲社會經濟的發展,使非洲一直處於混亂及窮困中。非洲有各種資源,他們看出只要妥善開發,則即使“正派”經營,便將是源源不斷的財富。而一旦非洲繁榮富庶,便為英國商品之顧客。此觀點對英國政府頗具吸引力,就是注重長遠利益,而不是貪圖殺雞取卵式的,只在乎眼前利益。宗教界有些人以傳教為職志,廣大的非洲,正是他們傳福音的大好機會。教會、反蓄奴團體及有智之士結合,推動基督、文明及商貿,為解救黑暗非洲之良藥,深深打動英國各界。不獨善其身,他們追求國際奴隸交易的全盤瓦解。

英國對奴隸制之所以那麼反感,乃因奴隸制完全剝奪個人的自由,而這與他們17世紀,奮不顧身為自己爭取個人自由的精神相違背。如同之前提過,“坎伯蘭的老乞丐”那首詩中的“我們都有著同一顆人心”,儘管膚色不同,但心是相同的,因而都有七情六慾。這種推己及人的想法,在17世紀時的英國,可說處處可見。如亦曾有人大聲疾呼,“在英格蘭,不論再怎麼窮的人,都跟再怎麼有錢的人一樣,有他的人生要過”。

18世紀時,英國有首著名的愛國歌曲,歌名為“統治吧,不列顛尼亞!”(Rule, Britannia!)歌詞取自詹姆斯湯姆森(James Thomson1700-1748)的同名詩作,由湯瑪斯阿恩(Thomas Arne1710-1778)1740年作曲。又,BritanniaBritain之拉丁語的舊稱表達形式,有時被用作不列顛的擬人化。歌曲中有一句歌詞在每一節中都出現,“統治吧!不列顛尼亞!統治這片海洋!不列顛人永不會被奴役!(Rule, Britannia! Britannia, rule the waves! Britons never, never, never shall be slaves.)”當時英國在各方面,可說都居世界領先的地位。而他們真心相信,此乃由於英國人擁有足夠的自由,因而能讓每個人的天賦,都充分地發揮出來,而這對英國,甚至對全世界都是有利的。所以他們堅定地認為,凡人都該有自由,不論身在何處。

就是“凡人都該有自由”的概念,使英國人普遍認為,與奴隸制的抗衡,乃在爭人權、爭人性,及爭道德,將廢奴提高到道德層面。而與奴隸制為敵,更能印證英國比起其他國家,人民更高尚,國格更高貴。由於國富民強,自豪的英國人,總以為自己特別受到上帝的恩澤,感激之餘,遂鼓吹英國有義務行善,以回報上帝。以被壓迫者的代言人自居,1815年,在維也納會議上,英國說服俄羅斯、普魯士、奧地利及法國,禁止奴隸制。

維也納會議後,法國亦派遣艦艇巡邏西非海域,打擊載運奴隸的船隻。不過法國對奴隸制的立場反反覆覆,即使於1848年,正式通過奴隸制不合法,在往後的50年,對蓄奴及販奴的禁止,並非嚴格執行,有一搭沒一搭。根本原因有可能是,法國人並不真以為,讓非洲人當奴隸,有什麼太大的不對。事實上,有些法國人且以為,黑人相當適合當奴隸。法國將軍路易費岱赫布(Louis Faidherbe1818-18891854年,被任命為塞內加爾(Senegal)總督)便曾說,“沒有人會想採用阿拉伯奴隸,因晚上會被他們暗殺。”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原來非洲人的好個性,反造成他們被歧視,以為他們天生如家禽,適合為人做牛做馬。

維多利亞時代(Victorian era,即維多利亞女王的統治時期,1837-1901)的中期,英國人民普遍受浪漫主義或福音運動之影響,對奴隸頗為同情,對他們生而為人,卻飽受虐待,展現高度的同理心,因而對奴隸制深惡痛絕。19世紀時,英國為世界數一數二富強的國家,美國那時還只能靠邊站,英國人講話是有些份量的。文攻武嚇,軟硬兼施,1877年,埃及終於向英國的外交壓力低頭,開始抑制埃及的奴隸交易。外交手段外,英國強大的皇家海軍,在大西洋與印度洋,緊盯著可疑的船隻。英國逼迫非洲及南美的沿海國家,承諾不讓奴隸船經過其海域,若不從則以炮火攻擊。英國也因而佔領不少海外據點。雖英國政府自認這是基於人道考量,但國內仍有不少人反對。

18201882年間,英國分別與不少國家簽署條約,每個簽約的國家,都承諾將禁止奴隸交易。但其中有些國家無力執行,有些國家只是虛與委蛇,畢竟經濟誘惑太大。雖然成效進展不見得很令人滿意,但從18101864年間,英國海軍仍解救了約15萬名奴隸。尤其美國南北戰爭後,奴隸獲得解放,且不准再進口,一旦失去美國的廣大市場,大西洋線之奴隸交易,便快速萎縮。同時印度洋線,也開始搖搖欲墜了。畢竟惻隱之心,即使不是人皆有之,也仍不少人具有。慘絕人寰的奴隸制,逐漸令品德高尚的人士厭惡。那時非洲內陸的奴隸交易,之所以依然存在,主因是非洲太大了,內陸偏遠處,天高皇帝遠,歐洲強權的勢力未達。而若派遣軍隊,便涉及征服與佔領,事關重大,海上巡邏無妨,英國並未將地面作戰列入考慮。唯一派兵深入非洲內陸之歐洲強權,為法國,不過倒不是為了解放黑奴。

有鞋子製造商派業務員至非洲,看到當地人無穿鞋的習慣,悲觀者覺得當地不可能有鞋的市場,樂觀者卻覺得當地市場潛力無窮,值得開發。19世紀初,非洲僅有幾千名基督徒,對廣大的非洲,這算很稀少。具使命感的基督教傳教士,不畏物質條件的落後,及人身充滿危險,深入非洲各地傳教。為了讓非洲人可閱讀“聖經”,傳教士開班授課,而一旦識字後,當然也可閱讀各種書籍,包括歐洲一些進步的思想。民智大開後,便會有自己的想法,也可能排斥外來的勢力,衝突因而產生了。這是法國曾派兵深入非洲內陸之原因。

英國人堅定地主張廢奴,認為法律須公正不阿地及於所有人,不可有膚色、出身、種族,或信仰的歧視。這與更早便到非洲的歐洲人之觀念大不相同,武力衝突便難免。而駐軍人數有限,須徵召當地人,非洲人遂得選邊站。另一方面,英國只是主張廢奴,不表他們不想從非洲獲利。從非洲進口橡膠及棕櫚油等,且將毛毯等物品輸往非洲,英國自以為這些都是無爭議的貿易。傳教更是為非洲人好,讓他們得“永生”。但有些部落領袖,對英國人入侵他們的家園,改變他們的生活,屢屢頤指氣使地告訴他們該怎麼做,卻極感厭惡,一再反抗,因而戰事不斷。英國只是不蓄奴,且以正義使者自居,制止販奴,但為了經濟、政治利益,及擴張帝國疆域,發動戰爭,造成非洲人的死亡,實難以計數,並不比其他強權少。總之,雖歐洲強權,為非洲帶來進步與文明,但他們帶進的痛苦、混亂及戰爭,也從來沒少過。

不過,這個世界經常是風水輪流轉。2020721日,“科技新報”刊登一則標題為“中國等34國人口將減少一半 世紀末全球人口一半是非洲人”之新聞。這是引述美國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醫學院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於2020714日發佈的一則標題為“Fertility, mortality, migration, and population scenarios for 195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from 2017 to 2100: a forecasting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之研究報告。根據華盛頓大學的預測,到2100年,世界人口將有約一半是非洲人。

就算關於80年後的預測,變數可能不小,但由於近年來,亞洲不少國家,生育率有明顯下降的趨勢,非洲人口達世界人口之半,絕非天方夜譚。屆時現今的強權國家,恐怕聲音已無法太大了,掌握發言權的,將是非洲國家。

對非洲近代的發展,如何受西方列強之影響有興趣者,可參考“烈日帝國:非洲霸權的百年爭奪史1830-1990(Empires in the Sun: The Struggle for the Mastery of Africa2016,勞倫斯詹姆士(James Lawrence1943-)著,鄭煥昇(2018)為中譯本)一書。

   暫無回應
 回本區首頁 
  回應總數0  
 
 
  下一頁  
  
 
我要回應
姓 名: 回應前,請先註冊登入
E-mail:
內 容:
驗證碼:  (8PTI
 
 
:::
 
*

地  址:811高雄市楠梓區高雄大學路700號
電  話:07-5919362 傳真:07-5919360 e-mail: stat@nuk.edu.tw
更新日期:2024/3/28 下午 01:15:41

2003/10/20起第 8914229 位訪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