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 咆哮山莊(六十四)
18世紀晚期,歐洲開始出現廢奴的思維,畢竟這是極不道德,甚至慘絕人寰的行為。但美國國內的販奴交易,那時卻依然持續進行。原來從歐洲渡海到新大陸,所追求的自由及幸福,皆是自己的,而非他人的。據估計在南北戰爭前,全美奴隸人口約有400萬。
有些幸運的黑奴,經由贖身或主人大發慈悲等途徑,可取得自由之身。只是由於膚色與白人的明顯差異,黑人即使屬於自由人,命運仍有多舛者,令人唏噓。“自由之心”(12 Years a Slave,2013),此部電影乃改編自所羅門諾薩普(Solomon Northup,約1807-?),於1853年出版的同名自傳小說。屬於自由人的黑人諾薩普,以小提琴演奏謀生,與妻子及一對兒女,住在美國紐約州東部薩拉托加郡(Saratoga County),生活舒適快樂。1841年某日,有人請他到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Washington, D.C.,簡稱華盛頓),擔任一馬戲團的伴奏師。被優渥的收入吸引,諾薩普不疑有他,欣然前往。豈料這是一騙局,在被設局灌醉後醒來,他發現已被賣當奴隸。在沒有黑奴的北方住久了,果真失去警覺心。
真是晴天霹靂!儘管諾薩普一再對奴隸販子聲稱,自己是自由人,乃遭到誘騙,但誰理他啊?奴隸販子認定,他是從喬治亞(Georgia)州逃出來的黑奴。想搗蛋?將他毆打一頓以為警告。奴隸販子,難道不去查證諾薩普所講是否為真嗎?當然不會去查。因若經查證屬實後,放諾薩普自由,他豈不損失大了。對於黑人,奴隸販子怎會在乎其人權?之後,諾薩普與另外幾位黑奴,一起被運至南方的路易斯安那(Louisiana)州。先賣到一家莊園當伐木工,幾年後,被改賣後到另一戶摘棉花。經過12年,有如蹲苦窯的日子,終遇一好心人相助,才得獲救。與家人重聚時,恍如隔世。
上述故事,乃發生在1841-1853年,那是南北戰爭前。南北戰爭後,情況便翻轉了嗎?沒那麼好的事,即使過了將近1百年,美國黑人仍未取得平等的地位。看過“姊妹”(The Help,2011,根據凱瑟琳史托基特(Kathryn Stockett,1969-)著的同名小說改編,2009年出版,王娟娟(2010)為中譯本)嗎?電影的背景是1962年,已是南北戰爭結束97年後。在美國南方的密西西比(Mississippi)州,黑傭在許多家庭,依然遭受各種不公平的待遇。例如,黑人女傭想如廁,不可使用室內的,黑人專用的廁所在戶外。有位心地善良的大學生,實在看不下對黑人的種種歧視行為,執筆寫出這些女傭的遭遇,以為她們爭取權利。在電影裡可見到,黑人和白人,在公車上有不同的座位區,黑人須讓位給白人。這些可能令今日有美國夢的人,很難想像。
“幸福綠皮書”(Green Book,2018),此片的背景也是1962年。一位住在紐約市的鋼琴家,他是牙買加(Jamaica,加勒比海地區的一個島國,以非裔黑人為主)裔。在經紀公司的安排下,他應邀前往深南部(Deep South,若干美國南部較保守的地區)巡迴演出8個星期。經紀公司為他雇用一名紐約白人保鑣,充當司機兼保鑣,並替他打點一切。出發前,經紀公司提供司機一本“黑人司機綠皮書”(The 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那是種族隔離時期的旅行指南(因封面為綠色而得名),協助有色人種應對南方的種族歧視,及“吉姆克勞法”(Jim Crow laws)。此書於1936年出版,流行至1966年。書中列出南方各地對黑人友善的場所,包括願意服務黑人的商店、旅館、餐廳,及加油站等。那些城鎮或區域,禁止黑人晚上外出活動的,也都列出來。
在音樂界備受尊崇的那位黑人爵士鋼琴家,兩歲開始學琴,18歲時便已成名。憑高超的琴藝,他交遊廣闊,連美國司法部長,亦跟他交情匪淺。他住在紐約市,日子過得有如君王。但到了深南部,處境就大不相同了,說虎落平陽亦不為過。公路警察也會故意找碴,雖他西裝革履,並未惹事生非。但白人開車,黑人大剌剌地坐在後座,在紐約沒問題,到了南方,這個畫面,就令警察很看不順眼了。將鋼琴家,連同替他打抱不平的司機,一起送進看守所。因膚色的關係,黑人鋼琴家,在保守的南方各州,往往僅被視為一受雇娛人的賣藝者。最後怎麼解脫?被關進看守所後,可以打一通電話。鋼琴家打給誰?司法部長!那時是羅伯特甘迺迪(Robert Kennedy,1925-1968),司法部長再打給州長,州長再打給…。這是電影,此段情節想必是杜撰,但由此不難猜想,美國也是有關說的。
電影裡有一行程,是到某大戶人家,為一群衣冠楚楚的白人演奏。其間鋼琴家尿急,卻被禁止使用該豪宅的廁所,至於白人司機則可以。另外,最後一場表演,是在阿拉巴馬(Alabama)州最大城伯明罕(Birmingham)的一家高級餐廳。這場演奏結束,便要回紐約過耶誕節了,兩人心情愉快。風塵僕僕地趕到該餐廳後,想先填飽肚子,鋼琴家卻被經理禁止進入用餐,再怎麼說明及抗議都無效。因那是白人專用餐廳,儘管他是稍後的演奏者。鋼琴彈得好又如何?膚色就讓你止步了。
“逐夢大道”(Selma,2014),取材自1965年發生的真實事件“塞爾瑪蒙哥馬利遊行”(Selma to Montgomery marches)。電影主要是講1960年代,美國民權領袖,年輕的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1929-1968),號召塞爾瑪(Selma,位於阿拉巴馬州)城的黑人參加遊行,以為自己爭取投票權。附帶一提,1960年代後,以膚色稱呼人種,被認為不夠政治正確。自此黑人的稱呼,會被視為歧視。“正確”的稱法為非裔,或非洲的,因黑人的祖先都來自非洲。
1868年通過的憲法第十四條修正案裡,不是已明定“不得拒絕給予任何人以平等法律保護”嗎?怎麼到了20世紀的60年代,美國的黑人仍無投票權?甚至還有廁所不能進,餐廳不能進?學校不能就讀?這是什麼國家?憲法的修正,難道是唬人的?至於“吉姆克勞法”又是什麼?而“黑人司機綠皮書”,這本黑人旅行時的安全寶典,何以只流行到196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