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高雄大學統計學研究所
最新消息 本所簡介 師資介紹 開設課程 教師成果 學生表現 學術演講 入學管道 學生園地 心在南方 表格下載 活動集錦 網路資源 關於我們
本站首頁 本校首頁 英文版
:::心在南方  
主題:真相是時間的女兒(二)
發表者:黃文璋 Email:huangwj@nuk.edu.tw 日期:2022/3/20 下午 06:18:33

今日天主教(Catholicism)教會擁有崇高的社會地位,但在中世紀(Middle Ages)時的腐化,卻已到肆無忌憚的程度。歐洲各國的有識之士,對此屢有不滿。16世紀時,歐洲各地陸續出現宗教改革(Reformation)運動,甚至企圖脫離天主教會。參與改革乃極其艱辛,往往會惹來殺身之禍,因當時目空一切的教會,自有一套律法。逆我者亡,改革者被捕後遭處以火刑,時有所聞。初期只有少數幸運的成功者,包括德國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法國約翰喀爾文(John Calvin1509-1564,生於法國,後常住瑞士),及瑞士烏利希慈運理(Huldrych Zwingli1484-1531)等神學家。從天主教分裂出來的宗派,便統稱“基督新教”(Protestantism,中文裡常簡單地稱為“新教”,以與宗教改革前的“舊教”,即天主教區別)。而中文裡所稱的基督教,通常即指新教。實際上,基督新教、天主教及東正教(Eastern orthodox),並列為基督教(Christianity)三大分支。新教以“聖經”為信仰之唯一依據,反對天主教之教宗制。附帶一提,中世紀約始於“西羅馬帝國”(Western Roman Empire395-476)滅亡的476年,終於“東羅馬帝國”(Eastern Roman Empire330-1453,又稱為“拜占庭帝國”(Byzantine Empire))滅亡的1453年。

英格蘭亨利八世(1491-15471509-1547年在位)為了休妻另娶,與羅馬教廷鬧翻,約於1534年,創立英格蘭國教會(Church of England,亦稱英格蘭教會、英格蘭國教、英國國教會、英國國教、英國教會、英格蘭聖公會,及英國聖公會等,後來衍伸出聖公宗(Episcopalianism)),亦為新教之一宗派。最初的新教宗派,大致有3支,即路德教派(Lutheranism,亦稱路德宗、路德會、信義宗、信義會,約始於1517)、歸正宗(Reformed church,亦稱喀爾文宗(Calvinism)、更正宗、改革宗,約始於1541),及英格蘭國教會。今日新教的宗派之多,則已難以計數了。只要對“聖經”的解釋或崇拜方式不同,即可另立門戶,一旦追隨者夠多,便存活下去了。

自亨利八世後,英格蘭人主要信仰新教,但仍有不信奉英格蘭國教會的新教徒:在蘇格蘭,長老教會(Presbyterian church,簡稱長老會(Presbyterianism),為新教之一宗派)是法定的官方教會;在威爾斯,另存在天主教及衛理公會(Methodism,為新教之一宗派);至於愛爾蘭的主要信仰為天主教。聯合王國在英格蘭以外的地區,於信仰上,與英格蘭有所不同,尤其在愛爾蘭。自與英格蘭合併後,愛爾蘭的宗教衝突、宗教不平等,及被當次等地區等,便常成為聯合王國國會(Parliament)最關切的議題。

1845年起的幾年間,歐洲一些國家出現馬鈴薯等穀物歉收的災難。愛爾蘭向來極仰賴馬鈴薯,那是物美價廉的營養來源。因歉收引起的饑荒,導致約50萬人死亡,及50萬的人口外流。愛爾蘭民族主義者,於1860年代指控,英格蘭政府不但吝於援助,且還逼迫愛爾蘭提供英格蘭大量糧食,促使饑荒更嚴重,乃有意造成愛爾蘭的族群滅絕。這場饑荒,遂衍生出長達數代的仇恨。後世認為,在那段缺糧時期,愛爾蘭輸入到英格蘭的食物,比起聯合王國政府自國外購進給愛爾蘭的玉米等糧食,乃微不足道。而且政府或許沒有先見之明、低估缺糧的嚴重性,且缺乏慷慨的氣度,但倒非存心危害愛爾蘭。何況英格蘭雖自身經濟蕭條,但各界仍盡力募款支助愛爾蘭,卻未獲善意回應,內部亦有人不滿,政府其實備受壓力。再說愛爾蘭自己也沒有提出更好的對策。無論如何,聯合王國確實沒妥善處理好此次糧荒,只能概括承受來自各方的責難。這場饑荒事件,終究為日後愛爾蘭民族主義者,推動脫離聯合王國的運動,奠定下基礎。

愛爾蘭可說是歐洲最苦難的國家之一。其他的不說,討生活不易,造成1920世紀時,愛爾蘭人口的大量外移,英格蘭仍是一優先選擇,移民到美國的也不少。今日愛爾蘭人口約497(2020年之數據),在歐洲各國中算是少的。但在美國主要族裔人口的統計(2010)裡,愛爾蘭裔居第三高,約佔11.6%,僅次於德裔(約佔17.1%)及非裔(約佔13.6%),而德國人口約8,142(2019),非洲人口就更多了,至2022年,已超過14億。若相對於人口數,則愛爾蘭移居美國之比例,將排名第一。另外,曾有估計,18151930年間,歐洲約有5千萬人口外移,其中便有約7百萬來自愛爾蘭,相對於人口數之比例亦極高。

1801年合併後的1百多年,愛爾蘭終於決定走自己的路。1922年,“愛爾蘭自由邦”(Irish Free State)成立。1937年,將國名定為“愛爾蘭共和國”(Republic of Ireland,通稱“愛爾蘭”)。你可以脫離,便不能不允許有人不願脫離。北愛爾蘭(Northern Ireland)6個郡(面積約佔愛爾蘭島之1/6),選擇繼續留在聯合王國裡。英國國名也於1927年起,加了1字“Northern”,即改為“大不列顛暨北愛爾蘭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仍簡稱聯合王國。2014918日,蘇格蘭舉行獨立公投。結果約55.30%反對獨立,44.70%支持獨立,於是蘇格蘭仍留在聯合王國內。至於北愛爾蘭也是暴力衝突不斷,永無寧日,有所謂“北愛爾蘭問題”(Northern Ireland Conflict)。過去千年來英國的發展,印證“三國演義”裡說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因而聯合王國未來會如何走,仍很難說。

1066年,威廉一世佔領英格蘭後,並未將英格蘭王國與他原本的“諾曼第公國”(Duchy of Normandy)合併。那時“西法蘭克王國”(Kingdom of West Francia843-987)已結束,由“法蘭西王國”(Kingdom of France987-17921814-18151815-1848)接續。諾曼第公國仍是法蘭西王國的附屬國。公國與國王的關係,類如中國在春秋時代(約西元前770-476)的諸侯與周王的關係,即各公國表面上會尊王。於是名義上,諾曼第公爵須效忠法蘭西國王,但對於英格蘭,他全權統治,其地位與跟法蘭西國王相同,兩人平起平坐。有數百年間,法蘭西與英格蘭,就處在這種錯綜複雜的狀態。因而若要說英國王室為法國人的後代,似無不可。

只是威廉一世是法國人嗎?並不完全是。先看諾曼第公國是怎麼產生的?自8世紀起,北歐的諾曼人(Norman)不斷入侵法國。為解決心腹之患,西法蘭克國王查理三世(Charles III879-929898-929年在位),與諾曼人的首領羅洛立下協定,將法蘭西西北部沿海地區封給他,羅洛則負責協防北歐的其他入侵者,這也是一種以夷制夷的手法。於是在911年,諾曼第公國建立,羅洛成為首任諾曼第公爵(911-928年在位)。因此較恰當地說,英國王室乃諾曼人的後代,若要更精準,則為羅洛的後代。但有一種說法是羅洛來自挪威,如此又可說英國王室的祖先為挪威人。無論如何,至少在諾曼征服時代,諾曼人應不算法國人,且常與海盜連結在一起。

諾曼人因居住在歐洲大陸的北部,故也稱“北方人”(Norseman),大多源自日耳曼人,主要生活在北歐的斯堪地那維亞(Scandinavia)半島(包括挪威及瑞典)。今日的丹麥、瑞典、挪威及冰島,均與諾曼人關係密切,或多或少算其後代。講到諾曼人,就不得不提“維京人”(Viking)。這並非一民族也非一國家,乃由諾曼人所組成,可能為海盜、探險者、戰士,或商人等,就是歐洲北方,某一習於在海上冒險的群體。其中海盜最令人印象深刻(Viking一詞便有掠奪、殺戮及海盜等之意思),所以有時提到維京人,乃泛指北歐海盜。而今日北歐的丹麥、瑞典及挪威,所謂“維京人三國”,仍保有大量有別於歐洲其它基督教國家的文化。不過諾曼人、北方人及維京人之界定,常非那麼清楚,若提到諾曼人,偶會被當作是指維京人。此正如我國的華夏民族、中原民族、漢族及炎黃子孫等稱呼,也不是那麼容易區隔。

2013年起,推出一部電視劇“維京傳奇”(Vikings,至2020年已有6季,共89),便是講維京人興起及四處征伐的故事。自811世紀,稱為“維京時期”(Viking Age),是維京海盜的活躍時期。一開始,他們只是打劫西歐沿海地區的修道院。在中世紀時,由於信徒的捐獻,修道院常是各地的財富中心,因而成為維京海盜覬覦的目標。維京海盜後來逐漸侵入歐洲各處,甚至進入地中海一帶。如基輔羅斯(Kievan Rus),便是8821240年間,維京人佔領約是今日烏克蘭(Ukraine)一帶,所建立的國家,並以基輔(Kiev)為首都。勇敢的維京人,以小搏大,也曾幾度攻打當時強大的拜占庭帝國,拜占庭皇帝不得不於944年,與他們簽訂和平條約。維京人屢屢襲擾的地區,當然包括與他們老家相距不遠的英格蘭,甚至英國後來的歷史,也深受其影響。

所以不只英國王室,連一般的英國格蘭人,若說是日耳曼人、法國人、諾曼人,或維京人的後代,都不算太離譜。事實上,自征服者威廉起,早期英格蘭國王的“母語”(mother tongue),可說都是法語(且大抵是法蘭西西北部的方言)。一直要到諾曼征服後超過3百年,由於亨利四世(Henry IV1367-14131399-1413年在位)的母親生於英格蘭,他遂成為諾曼征服以來,第一位“母語”為英語的英格蘭國王,他也很可能是英格蘭自諾曼征服以來,第一位在加冕(coronation)時,以英語致辭的君主。由於地緣關係,可能又因懷念歐洲大陸,當然也有外交目的,早期英格蘭國王,習於娶法蘭西公主,或大貴族的女兒為妻,英法兩國的王室,可說都是親戚。在那段懷法時期,英格蘭國王,大抵都至少有3/4的法蘭西血統。

英格蘭王室來自法蘭西,過了約34百年,娶妻才開始“本土化”,但仍不時有王后或王夫來自外國的。而雖有英語,但既然王室通行法語,有很長一段時間,社會高層便也都習於講法語。特殊的歷史背景及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特殊的民族性。19世紀初,拿破崙聲勢浩大時,曾入侵歐洲很多大國,包括俄國,卻不曾發兵英國,雖然他應有此念頭。20世紀企圖入侵英國的希特勒(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1945),也未能成功。在1815年的滑鐵盧戰役,徹底擊敗法國後,英國國力達到顛峰,成為史上第一個稱霸全球的國家。直到1898年美西戰爭(Spanish-American War)後,全球霸權的地位,才由美國取代。在1920世紀,包括法國、德國、俄國、美國,及日本在內的大國,均曾遭外敵入侵(1846-1848年,因領土爭議爆發的美墨戰爭(Mexican-American War,墨西哥騎兵曾攻入美國),只有英國不曾有過。

直至今日,即使曾加入“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簡稱歐盟(EU)),但英國一直沿用英鎊,沒使用歐元。更於2020131日經公投後,正式退出歐盟。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加上強大的金融及經濟力量,使英國光榮孤立(splendid isolation)的作風,迥異於歐陸其他國家。世人以為英國孤芳自賞,喜愛煢煢獨立,她卻怡然自得,享受“不列顛人的特質”之恭維,即具獨立對抗群敵的堅忍不拔。

對從913世紀,諾曼人及維京人的歷史有興趣者,可參考“諾曼風雲:從蠻族到王族的三百年”(The Normans From Raiders to Kings2014,拉爾斯布朗沃思(Lars Brownworth)著,黃芳田(2018)為中譯本),及“維京傳奇:來自海上的戰狼”(The Sea wolves: A history of the Vikings2014,拉爾斯布朗沃思(Lars Brownworth)著,黃芳田(2018)為中譯本)

   暫無回應
 回本區首頁 
  回應總數0  
 
 
  下一頁  
  
 
我要回應
姓 名: 回應前,請先註冊登入
E-mail:
內 容:
驗證碼:  (AGW4
 
 
:::
 
*

地  址:811高雄市楠梓區高雄大學路700號
電  話:07-5919362 傳真:07-5919360 e-mail: stat@nuk.edu.tw
更新日期:2024/3/28 下午 01:15:41

2003/10/20起第 8916102 位訪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