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高雄大學統計學研究所
最新消息 本所簡介 師資介紹 開設課程 教師成果 學生表現 學術演講 入學管道 學生園地 心在南方 表格下載 活動集錦 網路資源 關於我們
本站首頁 本校首頁 英文版
:::心在南方  
主題:真相是時間的女兒(二十五)
發表者:黃文璋 Email:huangwj@nuk.edu.tw 日期:2022/8/28 下午 12:58:49

如同亨利四世罷黜理查二世時的情況,有些人不服,為什麼理查三世被罷黜後,是由亨利七世接位?約克王朝那時尚存最後一位男性直系後裔,即愛德華金雀花,他是已故愛德華四世的大弟之子。14782月,愛德華四世的大弟因謀逆罪被處決。1483年,理查三世將這位姪兒送進倫敦塔,隨即宣佈取消他的王位繼承權。有理查三世幫的大忙,亨利七世可以高枕無憂了嗎?並不盡然,因繼承權既然可以取消,自然也可以恢復,造反者皆心知肚明。而亨利七世毫無立場去說三道四,因他的母親之祖父,早被亨利四世取消其子孫之王位繼承權,但他卻仍宣稱自己有繼承權,且還真的當上國王。

亨利七世憑武力奪得王位,所以他對有人想如法炮製,特別戒慎恐懼。他雖致力推銷都鐸玫瑰,約克家族仍有人不買帳,只一心喜愛他們的白玫瑰。曾有自稱愛德華金雀花者,被加冕為英格蘭與法蘭西國王愛德華六世。但他其實為假冒,因愛德華金雀花那時仍被囚禁。這位假冒者,真名可能叫蘭伯特西姆爾(Lambert Simnel,約1477-1525)。他以不到1年的時間,就吸引到不少支持者,人數多到亨利七世已不能置之不理了,甚至連約克家族,都有人深信他真的是愛德華金雀花。畢竟那個年代,即使親戚都有可能彼此不知對方長相。148722日,當愈來愈多人相信蘭伯特西姆爾就是愛德華金雀花時,亨利七世從倫敦塔放出真正的愛德華金雀花,讓他在倫敦街頭展示,以平息陰謀。隨後,212日,亨利七世又剝奪岳母,即王后的母親伊莉莎白伍德維爾之地產,且將她送到伯蒙德賽修道院(Bermondsey Abbey,在倫敦南部),讓她過著奢華但隱居(或者說被軟禁)的生活。另外,將她的長子(與首任丈夫所生),即第一代多賽特侯爵湯姆斯格雷,送進倫敦塔。

沒有證據顯示亨利七世的岳母及大舅子,有參與假冒者之陰謀。王后的母親怎有動機去推翻女婿與女兒,轉而去支持已故丈夫(愛德華四世)大弟的兒子,何況是假冒的?當初女兒的這樁婚姻還是她大力促成的呢!至於王后的異母大哥也一樣,他雖未獲亨利七世之重用,卻也沒動機去推翻自己的妹夫,轉而去支持一個騙子。不過亨利七世向來謹慎,再怎麼至親,他都認為可能背叛他,寧可超前部署,將兩人軟禁起來,也不願冒任何風險。

亨利七世到萊斯特調集他的部隊,在那裡他應頗多感觸。不到兩年前的“博斯沃斯戰役”,戰敗的理查三世,屍體先被凌辱且破壞,之後被草草埋在萊斯特的灰衣修士教堂。命運無常,如今輪到他面臨王位的挑戰,若他戰敗,屍體將不知被如何糟蹋,且隨意丟棄。英格蘭國王真是一高風險的位子。反叛軍最終集結約8千人,其中約有15百名日耳曼傭兵,及4千名愛爾蘭農民,其餘是叛軍南下時,沿途從英格蘭北方招募來的。王軍由亨利七世親自率領,兵力比反叛軍多很多,由此可看出他的戒慎恐懼。1487616日,兩軍在東斯托克(East Stoke,諾丁漢郡之一小村莊)交戰,此即“東斯托克戰役”(Battle of East Stoke)。交戰前亨利七世向將士發表演說,他堅信讓他們在博斯沃斯獲勝的同一位上帝,將助他們再度得勝,王軍歡聲雷動。

雖雙方都損失慘重,但由於兵力懸殊,王軍仍大獲全勝,叛軍遭到恐怖的屠戮。幾個領頭的貴族不是戰死,就是被處死。至於充當傀儡的蘭伯特西姆爾,不但逃過一死,且獲得善待。亨利七世可能是將計就計地利用他,既然他假冒約克王朝碩果僅存的王位繼承人,那些“前朝餘孽”也假裝相信,不妨就留著他,以顯示國王的寬厚,且讓他的擁護者投鼠忌器。反正藉他名義叛變的幾個貴族都被殺了,相信這位假冒者,應不敢再輕舉妄動了。蘭伯特西姆內爾在王宮服務,從御廚僕役幹起,安分守己,遂得善終。

東斯托克之戰,不僅是亨利七世,甚至是都鐸王朝所有君主,為保衛王位的最後一戰。之後,1491年底,又有人假冒曾在倫敦塔內兩位王子中較小的那位,即愛德華四世之次子約克公爵理查。由於從沒找到屍體,因而當時一直有人相信他並未死去。若他仍活著,應有17歲了。自1455年英格蘭爆發玫瑰戰爭以來,歐洲各國統治者皆深知,庇護英格蘭之王位覬覦者,為一有高價值之投資。曾在亨利七世登基前,流亡法蘭西時,援助他的法蘭西國王查理八世,便有一度支持這位假冒者珀金沃貝克(Perkin Warbeck,約1474-1499)。後來珀金沃貝克逃到蘇格蘭,並數度入侵英格蘭,但皆無貴族參與。歷經30年的玫瑰內戰,及“東斯托克戰役”,貴族已想清楚了,選邊站是很划不來的投資,人員死亡、財產被奪走,最後還常一無所有。沒有貴族支持,珀金沃貝克的幾度叛變,皆不成氣候,每次都被輕易擊退,亨利七世根本不必御駕親征。14979月底,珀金沃貝克被俘虜,而也獲得善待,讓他在宮廷服務。但他一直不安分,終於在14991123日被絞死。

至此,英格蘭自1455年起,歷時約44年的動盪不安,算是落幕了。但這不表示亨利七世在位期間,不再有叛變,只是騷動通常僅掀起一些小漣漪,迅速便被平息。至於殺戮則一直存在,只要惹火國王,或被國王認為不忠,小命便很難保住。亨利七世事必躬親,早期藉此維持一有效率的政府。他展現出自己是位成功、自信,又具威嚴的君主。中年以後,他開始疑神疑鬼,殺了不少他覺得有潛在危險的貴族,那時貴族,尤其是與約克家族沾得上邊的,很容易被戴上“叛亂罪”的帽子。看來扣帽子的把戲,乃源遠流長。曾人丁興旺的約克家族,遂逐漸凋零。財政方面他橫徵暴斂,且採高壓政策。他依賴臣民的恐懼感來治國,在肅殺的氣氛下,朝政愈來愈紊亂。

到亨利七世的晚期,他維繫政權的手段,已愈來愈像1399年,理查二世被罷黜前那段黑暗的日子。這樣他國王的寶座能坐得安穩嗎?幸好,有可能爭奪王位者,不是死了、被放逐,就是被他囚禁。1525224日,最後一朵白玫瑰理查德拉波爾(Richard de la Pole1480-1525)戰死於帕維亞(Pavia,在今日義大利北部倫巴底(Lombardy)的西南部),他是愛德華四世的妹妹,約克的伊莉莎白之幼子,也是約克公爵理查最後一位在世的外孫,從1501年起,他就在歐洲大陸各地當傭兵。至此,有可能覬覦英格蘭王位者,可說都死光了。

1503211日,37歲生日(生於1466211)那天,亨利七世的王后伊莉莎白死於生產。之後亨利七世雖曾考慮再娶,但終究未發生。事實上,在歷來英國君主中,亨利七世是極少數從未有過任何情婦的國王之一。以現代的眼光,這絕非缺點,但在當時,這樣的國王(或貴族貴婦)可能被視為缺乏人味。他兒子亨利八世就與他完全不同了。首先,為了讓都鐸王朝獲得“國際認可”,亨利七世安排長子亞瑟迎娶西班牙公主亞拉岡的凱瑟琳。亞瑟過世後,身為次子的亨利八世卻在即位後,與哥哥的遺孀結婚,有點戲劇性。然後便是創紀錄的總共結婚6次。

最後來交待奇女子瑪格麗特博福特。1536年她去世後,被葬在亨利七世女士禮拜堂(Henry VII Lady Chapel,現常稱為亨利七世禮拜堂(Henry VII Chapel),為西敏寺之一禮拜堂,亨利七世在位時所下令興建)。她墓碑上的拉丁文銘文,乃伊拉斯謨(常稱鹿特丹的伊拉斯謨(Erasmus von Rotterdam)1466-1536,為文藝復興時期荷蘭著名的人文主義思想家和及神學家,有“人文主義君主”之稱,在2004年票選最偉大的荷蘭人(The Greatest Dutchman)中,他名列第5)所寫。由瑪格麗特博福特墓碑上文字的意思,可知她留名後世的,不只是生出都鐸王朝的開創者:

瑪格麗特,里奇蒙伯爵夫人,亨利七世之母親、亨利八世之祖母,她捐贈資金給這座修道院的3位僧侶、溫博恩的一所語法學校、全英格蘭的一位傳教士,及兩位聖經講師,牛津及劍橋各一位。她也在劍橋創立兩所學院,其一獻給基督,其二獻給約翰福音的作者聖約翰(Margaret, Countess of Richmond, mother of Henry VII, grandmother of Henry VIII, who donated funds for three monks of this abbey, a grammar school in Wimborne, a preacher in the whole of England, two lecturers in Scripture, one at Oxford, the other at Cambridge, where she also founded two colleges, one dedicated to Christ, and the other to St John, the Evangelist)

瑪格麗特博福特善用其財富,終其一生,致力於推動教育事業。對於設學校、設講座、成立學院,及資助學者等,她一向慷慨解囊,毫不吝惜。而墓碑上除了提到兒子及孫子當國王,及與她生出國王兒子的那位丈夫外,只敘述教育方面的貢獻。她一生當然不只做這類事,但由此可見她對教育之重視,跟教育比起來,其餘作為都不值得一提。這樣的表態,對後世必有引領作用。墓碑上寫的那所語法學校,為今日的“伊麗莎白女王學校”(Queen Elizabeth’s School),招收1318歲的學生,校址在多塞特郡的溫伯恩大教堂旁。地點會選在那裡,因瑪格麗特博福特的父親,即第一代薩默塞特公爵約翰博福特,死後便埋葬在溫伯恩大教堂。雖是為了紀念父親而設,但如前所述,此校及她在劍橋大學所設的兩個學院等,可說是瑪格麗特博福特“活的”墓誌銘。

劍橋大學目前共有31個組成學院(constituent colleges),其中便有兩個為瑪格麗特博福特所創辨。首先即獻給耶穌基督的基督學院(Christ’s College),始建於1437年,原本稱為上帝的家(God’s House)1505年,瑪格麗特博福特給予豐厚的捐贈,並將其更名為基督學院,成為劍橋大學的第12個學院。另外,她生前捐贈資金,並開始籌設聖約翰學院(St John’s College),但直到她過世後,1511年學院才正式成立。顧名思義,此學院乃獻給“聖經”中耶穌的12個門徒之一約翰(John)

今日劍橋及牛津兩所大學內,諸如肖像、簽名副本,及划船俱樂部等,有許多與瑪格麗特博福特相關的事物。此外,牛津大學的瑪格麗特夫人學堂(Lady Margaret Hall),始建於1878年,亦以獎學金和學習的贊助人(patron of scholarship and learning)瑪格麗特博福特來命名,為牛津大學39個組成學院之一。根據皇家特許狀(royal charter),學院的正式名稱為“牛津大學瑪格麗特夫人學院的校長和研究員”(The Principal and Fellows of the College of the Lady Margaret in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通常只稱“Lady Margaret Hall”。此學院與薩默維爾學院(Somerville College)同為牛津大學最早成立的兩個女子學院之一。1879年首度招生,分別收了912位學生。今日兩學院都各約有6百名學生。

1920年之前,牛津大學拒絕授予女子學位(academic degrees),也不承認她們是大學的正式成員(full members)。自1920107日起,女子才開始能被錄取為大學的正式成員,並能獲得學位,之前女學生即使成績再好,都拿不到學位證書。19271957年間,牛津大學限制女學生的數目,不能超過男學生的4分之1。牛津大學各學院原本皆招收單一性別的學生,1974年起,開始有5個男子學院招收女學生。1979年,瑪格麗特夫人學堂成立1百周年時,學堂開始招收男學生。因而與聖安妮學院(St. Anne’s College),成為牛津大學兩個最早男女均收的女子學院之一。而薩默維爾學院,則至1994年,才首度有男學生。2008年起,牛津大學的所有學院,便都男女不拒了。至於劍橋大學,至今仍有3個學院只招收女學生。

   暫無回應
 回本區首頁 
  回應總數0  
 
 
  下一頁  
  
 
我要回應
姓 名: 回應前,請先註冊登入
E-mail:
內 容:
驗證碼:  (G9J6
 
 
:::
 
*

地  址:811高雄市楠梓區高雄大學路700號
電  話:07-5919362 傳真:07-5919360 e-mail: stat@nuk.edu.tw
更新日期:2024/4/11 上午 09:16:10

2003/10/20起第 9024854 位訪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