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高雄大學統計學研究所
最新消息 本所簡介 師資介紹 開設課程 教師成果 學生表現 學術演講 入學管道 學生園地 心在南方 表格下載 活動集錦 網路資源 關於我們
本站首頁 本校首頁 英文版
:::心在南方  
主題:基督教發展史(四)─聖經、耶穌與保羅 6
發表者:黃文璋 Email:huangwj@nuk.edu.tw 日期:2023/4/16 上午 11:28:20

全世界基督教徒人數眾多,宗派也多,信仰表達方式各異其趣,但共同點是都敬拜耶穌,且都研讀“聖經”。至於猶太教怎麼看基督教?主流的想法為,耶穌乃“羅馬帝國”時代的一位宗教改革者,他依據摩西律法,企圖改變人心。但他帶領的改革運動,卻未能成功,此顯示他並非猶太人所認同的已期待數百年之彌賽亞。因而傳耶穌的教義之“新約”,自然猶太人也不會接受。第7世紀後興起的伊斯蘭教,倒是尊敬耶穌,畢竟他很執著地傳教,最後且犧牲自己的生命。但伊斯蘭教信徒,並不承認耶穌是上帝之子,因這違反伊斯蘭教真神阿拉之獨一性,但承認耶穌屬於先知之一。

對於“新約”一書,將近兩千年來,不少基督徒認為“新約”是上帝的話語,一字一句都來自上帝的啟示,其神聖性不容挑戰。事實上,“新約”乃早期一群耶穌的直接或間接追隨者,記下他們的觀察或信仰告白,反映其渴慕真理的心境。如果說,寫下的每一字句,都是作者自己相信的,這大致不會有人反對。但若認為,“新約”的每一卷,都是上帝藉人所握的筆寫下,作者乃不由自主、毫無意識地寫著,沒有一字一句是他本人的意思,則這根本違反歷史上客觀的事實。

要知“新約”的“原稿”早就不存在,現今存在的,都是耶穌被釘十字架多年後複製的抄本。在作者有多人下,背景及身分各異,寫作動機也不盡相同,又經反覆抄寫,必定有意無意地產生不少與原稿之差異,已幾乎不可能存在某一抄本,與原稿每句每字都完全相同,即使存在,也不知是那一抄本。更不要說還有翻譯(“新約”原本是以希臘文寫的)及編輯的問題,其中有數不盡的人為因素。即使中文版本至今都已有好幾份,其中的文字差異不小。因此怎可能全都是上帝的啟示?

由於沒有其他記載,人們對耶穌的認識,乃全來自“新約”,但那是真實的耶穌嗎?甚至,一切關於基督教的文化,如美術、建築、音樂及文學等,應都是依據“聖經”,但“新約”究竟可信嗎?在“製造耶穌:史上NO.1暢銷書的傳抄、更動與錯用”(Misquoting Jesus: The Story Behind Who Changed the Bible and Why2005,巴特葉爾曼(Bart Denton Ehrman1955)著,黃恩鄰(2010)為中譯本,之後將簡稱為“製造耶穌”),及“製造聖經”二書中,均指出不少關於耶穌及“新約”的“真相”,頗值得參考。在此二書中指出,若干基督教的重要概念,可能並非耶穌之本意,而是後世神學家所造出。而且,即使歷經幾度編修,“新約”的各卷間,仍存在許多矛盾。

巴特葉爾曼在“製造耶穌”一書中說,他在普林斯頓神學院(Princeton Theological Seminary)就讀時,第一年修了一門須以希臘文閱讀的“馬可福音”。在期末報告時,他選了第2章第23-28節來探討,“耶穌當安息日從麥地經過。他門徒行路的時候,掐了麥穗。法利賽人對耶穌說,‘看哪!他們在安息日為什麼做不可做的事呢?’耶穌對他們說,‘經上記著大衛和跟從他的人缺乏、飢餓之時所做的事,你們沒有念過嗎?他當亞比亞他(Abiathar)作大祭司的時候,怎麼進了神的殿,吃了陳設餅(consecrated bread),又給跟從他的人吃。這餅除了祭司以外,人都不可吃。’又對他們說,‘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設立的。所以,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其中耶穌引“撒母耳記上”的第21章第1-6節,當亞比亞他擔任大祭司時,大衛(那時尚未當王,王是掃羅)在部屬飢餓時,向大祭司拿了聖餅(consecrated bread)給他們吃。只是依“撒母耳記上”,當時擔任祭司的,並非亞比亞他,而是他父親亞希米勒(Ahimelech,兩人的關係見第22章第20),在兩處經文裡,大祭司的名字不同。

那時巴特葉爾曼是個相當虔誠,且對“聖經”深信不疑的基督徒。百分之百相信“聖經”中的每個字句,都是上帝的啟示。因此堅定認為,神聖經文不可能有任何錯誤。他就此大大地發揮,指出雖有這一不吻合,但亞比亞他當時應也是擔任某重要角色,因而耶穌才會提到他。此份報告算是一種郢書燕說,其論點當然是基於“聖經”不會有錯。那門課的授課教授,是一位令人尊敬且優秀的基督徒學者,巴特葉爾曼原本以為,教授必會認同他的觀點。結果教授卻只在其報告上,給一簡短的評語,“也許這只是馬可犯了錯而已。”這短短的一句話,有如醍醐灌頂,巴特葉爾曼自此開竅。原來“聖經”是可能有錯的。

一旦接受“聖經”會有錯,天地為之一寬。巴特葉爾曼隨即在“馬可福音”發現另一錯誤。在第4章第31節,“好像一粒芥菜(mustard)種,種在地裡的時候,雖比地上的百種都小(which is the smallest seed)”,英文版說“最小的種子(the smallest seed) ”。但文獻指出斑葉蘭(Goodyera schlechtendaliana)的種子,每5萬粒才0.025公克重,即1千萬粒斑葉蘭的種子,僅重約5公克,被認為是至今所知,植物種子中最小的。因而芥菜種子當然不會是世界上最小的植物種子,中文版則警覺地譯成“比百種小”。

各“福音書”因作者不同,彼此間可能存在矛盾。在“馬可福音”的第14章,說耶穌是在踰越節(Passover)晚餐後被捕,隔天被釘在十字架。但在“約翰福音”的第19章,耶穌卻是在踰越節中午12點被捕,當天被釘在十字架。兩卷“福音書”的記載有異,耶穌的死亡差了1天。巴特葉爾曼在“製造聖經”中,給出幾個歷來對此差異的解釋,但看起來都很牽強。

另外,在“路加福音”的第2章耶穌誕生後,在第39節,“約瑟和馬利亞照主的律法辦完了一切的事,就回加利利,到自己的城拿撒勒(Nazareth)去了。”但在“馬太福音”的第2章第13-23節卻指出,“他們去後,有主的使者向約瑟夢中顯現,說‘起來!帶著小孩子同他母親逃往埃及,住在那裡,等我吩咐你,因為希律必尋找小孩子,要除滅他。’約瑟就起來,夜間帶著小孩子和他母親往埃及去,…,直到希律死了。…,有主的使者在埃及向約瑟夢中顯現,說‘起來!帶著小孩子和他母親往以色列地去,…。’約瑟就起來,把小孩子和他母親帶到以色列地去,…,又在夢中被主指示,便往加利利境內去了。到了一座城,名叫拿撒勒,就住在那裡。…。”耶穌的父母約瑟夫婦,究竟是否去了埃及?路途可是相當遙遠呢?何況還帶個嬰兒!兩卷“福音書”之記載有異。

有關保羅之記載,“新約”中亦有不一致處。在“加拉太書”的第1章第1-17節,保羅說他在前往大馬士革的途中,於歸信基督後,他並沒有到耶路撒冷,去見那些在他之前成為使徒的人,而是先到阿拉伯,然後回到大馬士革。但在“使徒行傳”的第9章第1-26節卻說,保羅信了基督後,由於他“駁倒住大馬士革的猶太人,證明耶穌是基督”,那些猶太人就商議要殺他,“他的門徒就在夜間用筐子把他從城牆上縋下去。”就這樣保羅離開大馬士革“到了耶路撒冷,想與門徒結交。他們卻都怕他,不信他是門徒。”兩卷之記載相當不同。

能找出“新約”之希臘文原本,以確定前面指出不同卷中的差異,何者為真嗎?沒有辦法!甚至,在整個教會的發展過程中,可能絕大部分的教會,都不曾接觸過原始文本。因而若說“聖經”是受到上帝的啟示產生,並無太大意義。不僅受啟示產生的原始文本早已不存在,原始文本的第一手抄本、第二手抄本、…,皆已不存在了。現在有的手稿,大部分都是好幾個世紀後的,且每一抄本皆不太一樣,其中差異有多到難以計數的。那些主張“聖經無誤論”者,通常強調無誤論只適用於“原始手稿”,而非抄本或翻譯的版本。只是既然原始手稿不存在,由現存的版本,又如何推斷出真正的原始手稿為何?恐怕僅是人為的主觀判定。

在“製造耶穌”中,給一例子以說明“聖經無誤論”之主張,絕非無懈可擊。世界末日的到臨,總是令人擔憂,“新約”中有預言末日何時來臨嗎?1970年代,在暢銷書“那日子”(The Late Great Planet Earth,何凌西(Hal Lindesy))中,作者引了一則預言。在“馬太福音”的第24章第32-35節,“你們可以從無花果樹(fig tree)學個比方:當樹枝發嫩長葉的時候,你們就知道夏天近了。這樣,你們看見這一切的事,也該知道人子近了,正在門口了。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世代還沒有過去,這些事都要成就。天地要廢去,我的話卻不能廢去。”耶穌這段話,究竟在說些什麼?原來在“聖經”中,無花果樹常用以象徵以色列國,而“當樹枝發嫩長葉的時候”,表這個國家在休眠結束後將會復甦。那何時以色列會復甦?

休眠表亡國期間,1948年以色列復國,就相當於復甦了。至於“這世代還沒有過去”,及“天地要廢去”,又是什麼意思?何凌西說,耶穌乃指出,經1世代後,世界末日會來到。1世代有多長?30年?40年?就算長達40年,因而在以色列復國約40年後,即1988年左右,世界末日將降臨。很嚇人吧!結果呢?1988年早已過去多年,依然有日出日落,這預言只好作廢。之後又有千禧年派(Millennialism)的基督徒,認為西元2千年,基督將從天降臨到大地上,所依據為“啟示錄”第20章第1-6節之預言。但千禧年也過去許多年了,一切仍如常。

前面提過,保羅的書信,在後世被反覆傳抄時,屢被擅自更動。事實上,早期文獻的再製,全靠抄寫。抄寫時可能會產生的錯誤,包括拼錯字、跳行、因字跡潦草辨識錯誤、以為原稿有誤而自行改正。至於抄寫員的修改,有純粹因粗心,也有出於善意改成自認正確或較好的意思,也有因私心改成自己想要的意思。經一版又一版的傳抄,與原始文本的差異也就愈來愈大。因此與其視“聖經”完全來自上帝的啟示,一字一句都是上帝不會有錯的話語,不如視此為一本人為產生的書籍。也就是“聖經”乃由多位作者,在不同的時間所寫下。就算堅定相信,執筆者乃完全依照上帝的啟示寫下,但每一作者仍可能不自覺地會有自己的觀點,或自己的理解。正如羅生門,同一件事由不同的人口中說出,往往南轅北轍。更不要說經一再傳抄後,所製造出的差異或謬誤了。

   暫無回應
 回本區首頁 
  回應總數0  
 
 
  下一頁  
  
 
我要回應
姓 名: 回應前,請先註冊登入
E-mail:
內 容:
驗證碼:  (M90F
 
 
:::
 
*

地  址:811高雄市楠梓區高雄大學路700號
電  話:07-5919362 傳真:07-5919360 e-mail: stat@nuk.edu.tw
更新日期:2024/3/28 下午 01:15:41

2003/10/20起第 8916331 位訪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