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士坦丁大帝臨終前,詳細交待他的葬禮該如何進行,但對更重要的帝位,卻未宣布由誰繼承。他駕崩後,3個兒子瓜分了帝國,即經他統一才約13年(324-337年)後,帝國便又開始一段混亂的時期。當西部帝國有皇帝時,雖是分治,東部的皇帝,往往是整個帝國的主宰者。3兄弟中較能幹的那位,君士坦提烏斯二世統治東部帝國。他亦傾向“亞流派”,因而“亞流派”的勢力再度興盛起來,在帝國的不少地方蓬勃發展。君士坦提烏斯二世迫害異教徒,並頒布了歧視猶太人的法律,猶太人的日子難過了。猶太人的一些習俗,如割禮及禁食豬肉等,常被非猶太人覺得荒謬。他們的祖先曾迫害耶穌,更令基督徒痛恨。祖先迫害耶穌,這是在基督教世界猶太人的原罪。但猶太人仍繼續堅持其信仰。
事實上,遠從保羅時代以來,基督徒就一直感到困惑。何以上帝最初的選民(即猶太人),頑固地拒絕接受衪的聖子為彌賽亞?根據“福音書”所記不容置疑的“證據”,猶太人該為耶穌之死負責,全能的上帝卻為什麼沒對他們施以嚴厲的報復?當然這種想法都是從基督徒的觀點,猶太人根本就不接受“新約”,也根本就不相信耶穌是彌賽亞。基督徒居然會感到困惑,猶太人也不解。有些神學家認為上帝已施行報復,因耶路撒冷的聖殿已毀,猶太人已被趕出家園,過著流亡的生活,耶路撒冷如今成為基督教的聖地了。
將宗教信仰與政治結合,當得勢時,固然有助於自己所信宗教之擴張,但當失勢時,就會受到打壓了。日後基督徒將發現,當伊斯蘭教興起後,往昔“羅馬帝國”曾加諸於猶太人的約束,如今倒過來強加在他們身上了。可參考“宗教統治:基督宗教如何塑造世界,一部橫跨兩千五百年的人類史(上)、(下)(Dominion: How the Christian Revolution Remade the World,2019,湯姆霍蘭(Tom Holland)著,蔡怡佳、陳正熙及陳愷忻(2022)譯)。
多神教的祈求生效了!君士坦提烏斯二世之後,東部由尤利安(Julian,又譯朱利安,331-363,361-363年在位)繼位,他父親與君士坦丁大帝是同父(君士坦提烏斯一世)異母的兄弟。他出生時就受洗,在嚴格的基督教環境下成長,本該是個純正的基督徒,但他後來卻轉向希臘與羅馬的傳統多神信仰。雖表面上支持宗教自由,但他諸多對基督教不友善的措施,使他被當時的羅馬教會視為叛教者(Apostate),因而雖身為皇帝,他有“背教者尤利安”(Julian the Apostate)之稱。
羅馬教會發威了,當時東方的教會可不敢輕易去招惹皇帝。尤利安是“羅馬帝國”最後一位信仰多神教的皇帝,他學識相當豐富,但卻是當時代的政府高層中,少數沒看出宗教趨勢的人。因那時多神教已是強弩之末,再無振興的可能。但他想壓下基督教上升的氣勢,此乃有如螳臂擋車,渾然未醒悟帝國未來的1千年,將由基督教所主宰。尤利安在遠征波斯的薩珊王朝時陣亡。信仰基督教的人民,於得知他的死訊時,莫不大大地鬆了一口氣。
本來真正的宗教信仰,與儀式或在祭壇上是否灑鮮血或薰香,並無關係,而與正確的信念才有關係。但有些人的信仰,卻只是被表面的宗教形式所吸引。另外,在多神教裡,希臘與羅馬的眾神,多的是崇尚奢華甚至混亂的生活、偏愛尊貴而掠奪成性的英雄,至於對貧窮及弱勢者,即使不鄙視,通常也興趣不大。故若富貴人士,不願相信主張“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見“馬太福音”的第19章第24節)的基督教,也不難理解。
尤利安過世後,他的部將,基督徒約維安(Iovianus,331-364,363年6月27日-364年2月17日在位),在戰場上被擁立為新皇帝。他恢復過去受到尤利安壓抑的基督教活動,因而成為基督徒眼中的英雄人物。他並讓正統教義成為基督教官方支持的教義,“亞流派”暫時失去在“羅馬帝國”境內的影響力。約維安僅在位不到8個月便被上帝召去。之後,帝國王位落在一對兄弟上,兩人將帝國一分為二,哥哥瓦倫提尼安(Valentinian,亦稱瓦倫提尼安一世(Valentinian I),321-375,364-375年在位)統治帝國西部,弟弟瓦倫斯(Valens,328-378,364-378年在位)則接任東部帝國皇帝。瓦倫提尼安過世後,由他兒子格拉提安(Gratianus,359-383,375-383年在位)繼承西部的皇帝,由於才16歲,叔叔瓦倫斯遂成為實際的掌權者。瓦倫斯的信仰傾向“亞流派”。雖“亞流派”被主流教會認定為異端,但如果連皇帝都有好幾位相信,這真是背棄基督信仰的邪門歪道嗎?似乎也不盡然。
在“羅馬帝國”逐漸基督教化的過程中,並未將其傳統的古典文化全拋開。過去1千年來所累積的希臘羅馬思想結晶,扎根既久且深,有些優良傳統並無須摒棄。就算未來屬於基督教世界,身為羅馬人,並無須將身上的古典血液都換掉。這點在帝國東部,了解得較透澈。迥異於帝國西部,君士坦丁堡早期的基督教會領導人,看出異教思想中亦有其精髓,無須鄙視或厭惡,所謂尺有所長寸有所短,只要謹慎選擇,便能取彼之長補己之短。君士坦丁堡的牧首學院(Patriarchal Academy),便收藏極多古典作品,並廣泛研究古典文學、哲學及科學。對古典文化的興趣,帝國的東西部差異極大。尤其自4世紀晚期起,帝國西部經接連的蠻族入侵,更斬斷其與古典時代的連結。因而不論在思想或國力,西部帝國看起來就是前景黯淡,未來顯然屬於帝國的東部。
就在4、5世紀,“羅馬帝國”的接連幾個皇帝,都非太優異的那段時期,有些蠻族趁機興起了。日耳曼人又稱日耳曼民族,是中歐、北歐和西歐,一些語言、文化及習俗相近的民族之總稱,這些民族大致都會使用日耳曼語族(Germanic languages,包含英語、德語及荷蘭語等,共約有48種語言),其共同的生理特徵是皮膚白皙、金髮碧眼,且高大健碩。至於哥德人則是其中之一部落,生活在今日的德國一帶。後來分裂,以聶斯特河(Dnister River)為界,河東為東哥德人(Ostrogoths,亦譯為東哥特人),河西為西哥德人(Visigoths,又譯為西哥特人)。
約在341年,尼科米底亞的主教優西比烏斯(Eusebius,?-341),封出生於西哥德的烏爾菲拉(Wulfila,310-383)為哥德主教,並令他回其故鄉以對哥德人宣教。屬“亞流派”的烏爾菲拉,在哥德地區40多年的宣教,對基督教在哥德等日耳曼部落的傳播貢獻不小。他還創造出哥德文字,使許多日耳曼的傳統文化,得以記載保存下來。370年,烏爾菲拉將希伯來文的“舊約”,翻譯成西哥德文,成為第一本以日耳曼文寫成的書籍。只是即使已經基督化,在羅馬人的眼中,哥德人仍被歸類為不文明的蠻族。不過由於已基督化,仍使得羅馬教會在410年西哥德人侵入時,受到的傷害將小些,這是後話。
376年,哥德人請求遷入“羅馬帝國”肥沃的領土,並承諾以提供兵員為交換。皇帝瓦倫斯同意,允許20萬哥德人定居色雷斯(Thrace,是東南歐一歷史學和地理學上的區域,過去兩千多年,其範圍經數次變化,今日色雷斯包括保加利亞(Bulgaria)南部(北色雷斯)、希臘北部(西色雷斯)及土耳其的歐洲部分(東色雷斯)總面積約有4.2萬平方公里)。東部皇帝瓦倫斯認為此舉既可補強兵員不足的帝國軍隊,又可讓一些荒蕪之地得以開發,好處多多,結果卻是災難的開始。哥德人遷入後,覺得未被善待,忍無可忍下,於377年揭竿起義。眼見局勢不妙,378年8月初,瓦倫斯聯合西部皇帝姪兒格拉提安,一同出兵平亂。
抵達前線後,瓦倫斯便因過於輕敵,且為獨攬戰功,未等待前來增援之格拉提安的軍隊抵達,便下令進攻。結果不但大敗,軍隊也慘遭無情的屠殺,只有約1/3的羅馬士兵逃脫。後世史學家評論,這是自第2次“布匿戰爭”(Punic Wars,為古羅馬和古迦太基(Carthage,在今日北非突尼西亞(Tunisia))間,3次“布匿戰爭”中,最有名的一場,前後共作戰17年(西元前218-西元前201年)。迦太基的主帥漢尼拔(Hannibal,西至前247-西元前183年),率6萬大軍穿過阿爾卑斯山(Alps)入侵羅馬中,那場“坎尼會戰”(Battle of Cannae,216年)以來,羅馬軍隊最大的一次敗仗。東部帝國的主力部隊被粉碎,皇帝瓦倫斯則於8月9日,被哥德人活活燒死。“羅馬帝國”的不敗神話,至此徹底被打破了。
西部皇帝格拉提安趕赴東部戰場救援,眼看大勢已去,他冊立自己的部屬狄奧多西一世為東部皇帝,與他共治帝國。這場戰役,不但是自西元前27年起的“羅馬帝國”,所遇到4百年來最嚴重的軍事挫敗,也使邊界的蠻族,個個蠢蠢欲動了。
狄奧多西一世於379年接位,企圖挽救搖搖欲墜的東部政府。除大規模徵兵外,他並與哥德人簽下和平條約,確認之前的協議。即允許哥德人以提供2萬兵員,換取20萬人定居在帝國境內。他認為此舉既能阻止“東羅馬帝國”的崩潰,又可充實帝國兵員。有人反對這種軍隊蠻族化的作法,覺得此舉乃引狼入室,蠻族完全不可靠。支持者則以為,長久以來,移民一直是帝國新力量的來源,任何種族一旦進來,便該視其為羅馬人。即使皇帝狄奧多西一世,亦出生於現今西班牙南部大城塞維亞(Seville)。西班牙也曾被視為蠻夷之地,西元前27年,“羅馬帝國”併吞伊比利亞半島(The Iberian Peninsula,又稱為西班牙半島,位於歐洲西南角,主要包括今日西班牙及葡萄牙),半島成為帝國的一行省。經4百年下來,西班牙早已羅馬化了。
融合當然不是不可能,但需要時間,無法一聲號令,哥德人就立刻變成羅馬人。自以為得計的狄奧多西一世,雖出身軍人世家,在軍事方面頗具才能,政治方面的視野卻不足。他不知他已埋下將歐洲推向黑暗時代之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