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1年的“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通過一影響深遠的決議,即禁止所有異教與異端教派。那時的異教,大致就是已式微的多神教及猶太教;至於異端,則指對基督教義有不同的解釋,令主流教派反感者。有些宗教,如基督教及伊斯蘭教,都具排他性,唯我獨尊,對異教相當排斥,甚至不惜發動戰爭。至於排斥異端,對勢單力薄者,迫害即可;對勢力龐大者,戰爭仍是免不了。宗教並非都慈悲為懷,正如在“馬太福音”的第10章第34節,耶穌說,“你們不要想,我來是叫地上太平;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動刀兵。”
在基督教龐大的勢力下,被判定為異端或異教,乃有如天地不容,下場將極為悽慘。在不到1個世紀內,此過去曾被迫害的基督教會,轉成迫害其他信仰的教會了。此正如歷史上,帶頭推翻暴政者,在過程中緊緊與人民在一起,只是一旦成功,坐上統治者寶座後,其統治常也成為暴政。基督教會畢竟是由人所組成的團體,爭權奪利及打壓異己的本事,沒理由會遜於一般組織或其他宗教。或者更甚之,因基督教會巧妙地與政治緊密結合,制裁異己的力量更大。特別是猶太人自此深受基督徒的排斥,因他們將耶穌送上十字架,此事“新約”裡清楚記載,猶太人無法否認(雖僅是祖先中之某些人)。基督教裡不來罪不及孥那套,對當時的基督徒而言,整個猶太種族都有罪!
4、5世紀時,基督教會防禦心極強,相當貶低異教派,唯恐其死灰復燃。當時多神教受到壓抑,信徒漸漸減少,但在荒僻的鄉野,仍可見到有人對著某破舊不堪的偶像獻祭。教會主教將這些他們認為可悲無知的人,稱作“帕加尼”(pagani)。此字不僅有“鄉下人”,甚至有“鄉巴佬”(rustics)、土包子(rubes)之意,相當不屑。而pagan(異教徒)便是源自pagani。從尤利安皇帝時期開始,pagan一詞,愈來愈常被用來指稱那些非基督徒者。從高貴的元老院議員,到最下層的農奴,只要不敬拜那位來自耶路撒冷的唯一真神,都被以此稱謂,貶抑為無差別的同一群體。再貧窮的基督徒,只因信仰“正確”便自覺高人一等,打從心底鄙視異教徒。
底下來看基督教為何有不同的宗派。初期的教會,是被聖靈感召的保羅,及耶穌的門徒彼得等,親自或委託的幹才,在各地所建立。如在“啟示錄”的第1章第11節,“你所看見的,當寫在書上,達與以弗所、士每拿(Smyrna)、別迦摩(Pergamum)、推雅推喇(Thyatira)、撒狄(Sardis)、非拉鐵非(Philadelphia)、老底嘉(Laodicea)那7個教會。”又在“啟示錄”的第2章第1節,“你要寫信給以弗所教會的使者說:…。”由此可見,初期教會的名稱,乃以該教會所在地為名,如在以弗所,便稱為“以弗所教會”。
地名外,教會亦可以家庭為名。在“哥林多前書”的第16章第19節,“亞西亞(Asia)的眾教會問你們安。亞居拉(Aquila)和百基拉(Priscilla)並在他們家裡的教會,因主多多的問你們安。”這便是家庭性的教會。要知在1、2世紀時,有些教會沒有自己獨立的聚會處,便有可能選在某熱心提供場地的信徒家中聚會。如上段經文所述,教會若在亞居拉和百基拉的住處聚會,人們常也稱此教會為“亞居拉和百基拉的教會”。
逐漸地教會命名方式多元起來。底下來看一以人命名的教堂。巴拿巴(Barnabas)在使徒時期很受基督徒的喜愛及尊重,有些學者還認為巴拿巴是耶穌早期之門徒。在“使徒行傳”的第4章第36-37節說,“有一個利未人,生在塞浦路斯,名叫約瑟,使徒稱他為巴拿巴。他有田地也賣了,把價銀拿來,放在使徒腳前。”巴拿巴留意到信徒同工的匱乏,賣地慷慨解囊。如下巴拿巴尚有其他事蹟。
原本迫害基督徒的掃羅(即後來的保羅),於受耶穌感召後,轉向上帝想開始傳道。在“使徒行傳”的第9章第26-29節說,“掃羅到了耶路撒冷,想與門徒結交。他們卻都怕他,不信他是門徒。惟有巴拿巴接待他,領去見使徒,把他在路上怎麼看見主,主怎麼向他說話,他在大馬士革怎麼奉耶穌的名放膽傳道,都述說出來。於是掃羅在耶路撒冷和門徒出入來往,奉主的名放膽傳道,並與說希臘話的猶太人講論辯駁。他們卻想法子要殺他。弟兄們知道了,就送他下該撒利亞,打發他往大數去。”基督徒從不信任保羅這位“更生人”,到把他當“同一國”的,就是因巴拿巴之助。
對基督教貢獻如此大的巴拿巴,後來會有以他為名的“聖巴拿巴教堂”(Church of St Barnabas),也就不足為奇了。而雖教會或教堂有不同的名稱,但並不表它們對教義的見解必然不同,或那一教會或教堂會被視為異端。見解不同就討論或爭辯,保羅寫了很多書信,也是為釐清一些概念。
前面經文裡提到的亞居拉和百基拉,是“新約”所記載1世紀時之一對猶太人基督徒夫婦,共提到他們6次(比很多門徒被提到的次數多)。其中在“使徒行傳”的第18章便有3次。且提到他們的6次中,有4次將妻子百基拉的名字放在前面。這對夫婦住在以弗所,以製造帳棚為業,並成為使徒保羅的同工,在以弗所宣揚耶穌基督。在“使徒行傳”的第18章第1-22節說,“這事以後,保羅離了雅典,來到哥林多。遇見一個猶太人,名叫亞居拉,他生在本都(Pontus);因為革老丟(Claudius)命猶太人都離開羅馬,新近帶著妻百基拉,從義大利來。保羅就投奔了他們。他們本是製造帳棚為業,保羅因與他們同業,就和他們同住作工。每逢安息日,保羅在會堂裡辯論,勸化猶太人和希臘人。…。保羅又住了多日,就辭別了弟兄,坐船往敘利亞去,百基拉、亞居拉和他同去。…。到了以弗所,保羅就把他們留在那裡,自己進了會堂,和猶太人辯論。…,於是開船離了以弗所。在凱撒利亞(Caesarea)下了船,就上耶路撒冷去問教會安,隨後下安提阿去。”
亞居拉與百基拉,屬於最早到羅馬宣揚基督教的少數先鋒。49年,亞居拉、百基拉,及其他猶太人,被“羅馬帝國”的皇帝克勞狄一世(Claudius,西元前10-西元54年,41-54年在位,即經文裡的“革老丟”)驅逐出羅馬。保羅先與他們搭船航行至希臘的哥林多,在那裡和他們同住了好一陣子。之後他們夫婦又與保羅啟程,抵達以弗所時,保羅要他們留下。保羅自己則繼續航行到耶路撒冷,再轉往敘利亞的安提阿,那是一段很長的旅程。
亞居拉與百基拉之所以留在以弗所,也是有使命的。在“使徒行傳”的第18章第24-26節,“有一個猶太人,名叫亞波羅(Apollos),來到以弗所。他生在亞歷山大,是有學問的,最能講解聖經。這人已經在主的道上受了教訓,心裡火熱,將耶穌的事詳細講論教訓人;只是他單曉得約翰的洗禮。他在會堂裡放膽(boldly)講道,百基拉、亞居拉聽見,就接他來,將神的道給他講解更加詳細。”這段經文是說,在基督教的草創時期,有個名為亞波羅的,雖所知不多(單曉得約翰的洗禮),仍大膽講道。百基拉夫婦知道後,就將他接過來,為他開課。亞居拉夫婦除協助保羅建立教會,也是保羅以外,極早期的基督教神學教師。
任何宗教初期的發展,往往無較有系統的學習方式,主要是靠自修或相互教導、點撥。但總是有些人領悟得較快,且“心裡火熱”敢“放膽”講道。信徒逐漸多起來後,便形成各宗派。甚至如武俠小說裡,任何人都可創立一宗派,只要有追隨者便行。而難免有些宗派對教義之解釋與眾不同;或其宗派信徒的行為舉止引人側目,這時便可能被視為異端了。正如人的穿著也可能被視為“奇裝異服”。只是為什麼所穿的服裝會讓人看不慣?有時不見得有什麼道理。
4世紀中葉,西班牙興起了“百基拉派”(Priscillianism)。這位百基拉(Priscillian,約340-385),與前面所引“新約”中,那位1世紀時的百基拉,當然不是同一人,但同樣對基督教會極為投入,只是下埸卻完全不同。1世紀時,教會若被迫害,通常乃來自外部。自4世紀時起,基督教合法化了,後來且成為國教,自此能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嗎?不見得,迫害反而可能來自內部。百基拉原本是西班牙之一富有的貴族,他秉持禁慾主義,熱心鑽研聖經,過一個完全奉獻,且遠離世俗的生活。他能言善道,從還只是個平信徒(layperson,即非神職人員的教友)時,便經常講道。後來自建聚會處所,吸引不少人加入。380年,他成為阿維拉(Ávila,在西班牙中部)的主教。信徒不去教堂,而到他自建的房子聚會。一般的主教,至少教堂是信徒奉獻建的,百基拉卻自己提供聚會處,且傳教風格與一般的主教大異其趣,遂引起當時許多主教對他側目相看。